小的时候,老师和课本经常教导我们要追求真理,还说这是整个人类的最高理想和目标。
那么,究竟什么是真理呢?
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
按照定义,真理应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永远正确的理论或者道理,我们可以称之为客观真理。
问题是,客观真理我们能得到吗?你或许会说,怎么不会,1+1=2不就是客观真理吗?普天之下,还有谁会不同意吗?是的,大家都同意,这个没问题。但是,这个就是客观规律了吗?假设现在有一个外星人来到了地球上,我们能保证他们也是用和我们同样的数学思维,以及同样形式逻辑吗?如果他们不是的话,他们一定有他们的规律,那究竟哪一个才是客观真理呢?也不用说外星人,欧几里得几何被当作真理2000多年,不也后来发现还有非欧几何吗?我们怎么就确定现在的代数不会被改写呢?
所以,准确的讲,客观真理是什么,我们不知道,这个东西不可知。我们可以去主观的描述一个规律,如果大家都认可,那其实也是对这个描述的认可,也就是主观真理。
客观真理不可知,我们能追求的只能是主观真理。
如果你觉得以上逻辑没有问题,那么我们继续。
共识
共识就是大家都认可。如果一个主观理论或者道理,天底下所有的人都认可,那毫无疑问,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主观真理,甚至我们可以简化的说,这就是真理。
那么,我们再进一步,什么叫都认可?那就是都同意,没有歧义啊。那现实世界里,我们究竟是怎么达成共识,怎么消除歧义的呢?
只有三个办法,一个是我们有共同的经验,比如我们都看到了天空中有太阳啊,我们都看到了大地和海洋是不一样的。另外一个就是基于共同的逻辑和理性,比如1+1=2,人都会死,老王是人所以老王也肯定会死。第三个就是信仰,毫无理由的相信,比如中世纪,欧洲人就是相信人是上帝造的,虽然谁也没见过。
基于上述讨论,目前认可度最高的,就是数学和逻辑了,它们中的大部分,歧义最小,又合符我们日常生活的认知。
除此之外,其它任何知识、道理、理论、规律,都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包括宗教,也包括科学,不管是基于信仰还是经验。比如世界上有很多宗教,彼此还打仗呢,根本不存在共识的可能性。
那么科学呢?科学是怎么达成共识的呢?
我们设想一个场景,牛顿发表万有引力的当天,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同时发表了,那当时的老百姓也好,学术界也好,相信谁呢?看谁的公式更漂亮,或者更简洁吗?还是看谁写的文章更长、更优美吗?两者显然逻辑上都是自洽的,我们无法仅仅通过评判这两个理论本身来判断究竟应该选择相信谁。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把这个理论放到现实世界里去检验,用实验检验,用事实检验,看它实验的结果是不是符合预期,能不能解释现实世界,以及能不能用来预测未来。只有这个理论检验下来,大家都觉得是符合我们的经验认知的,才算达成了共识。
事实也是如此,牛顿力学为什么一度称霸世界,是因为人们发现它可以解释地球上和天空中相当多的物理现象。而且,它还精准的预测了天体的运行轨迹,甚至它还帮我们发现了新的行星。大约150年前,当时的天文学家按照牛顿力学计算,发现天王星的运行轨迹和计算结果不符合,于是有人怀疑牛顿力学是不是出问题了,但是后来有人说如果假设在某个位置存在一个新的我们尚未发现的行星,那计算就吻合了,于是人们朝着那个方向观测,真的发现了一颗未知的行星,那就是海王星。
那牛顿力学肯定牛啊,大家肯定信啊,尤其学术界,所以它一度成了真理。
那后来相对论又是怎么取代了牛顿力学的呢?因为后来大家还是发现了其它的一些不符合牛顿力学的现象,但是用相对论却可以解释,这种事情积累多了,人们就相信相对论了,而且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实际上就是相对论在慢速运动下的近似值。
其实,就算今天,在日常的生活和生产中,比如制造个飞机轮船大炮什么的,人们还是用牛顿力学,虽然它不如相对论精准,但是也足够了,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里,它仍然是符合所有人的经验认知的。
总结一下,科学领域达成共识,不是靠比拼谁的理论更漂亮,而是用事实和经验去检验,谁的解释力强,谁的预测力强,谁就能获得共识。
我们再回到真理的问题上,现在我们知道客观真理不可知,我们能追求的就是主观真理。主观知识只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才能称之为真理,这个认可,要么是信仰,要么是基于共同的逻辑,要么是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那么,哪些知识算真理呢?
全世界的人都相信的,就是真理。如果全世界太严格,至少得是有知识的分子,这个还不行,那至少得是所有科学家、学者,最差最差得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不能再退了,再退就实在不能说它是真理了。
达成绝对的共识,或者一点没有共识,这是两个极端,大部分知识和认知都是处于中间,越靠近绝对共识,就越接近真理。
除了数学和逻辑,物理学算是最接近真理的了,宏观的归相对论管,微观的归量子力学管。
进化论就要悲催一些了,首先这个根本无法在全球达成共识,因为信教的人就很多。而且,它甚至都没法在科学界达成共识,除了科学家也有信教的原因以外,也还真有反对者。但为什么学术界还是认可进化论是科学理论呢?因为它在生物学家这个群体中获得了高度认可,虽然在一些细节上还有分歧,但是对整体的理论,全世界的生物学家们是高度认可的。
经济学就更悲催了,迄今还存在着各种流派,基础假设和研究方法都各不相同,彼此没法说服对方。宏观经济学更是重灾区。看看下图。

当然,学术界还是认为经济学是科学的。再往左,就不算科学了。到了占星术,巫术,那信的人就很少了。但是,要是回到三千年前,它们可能都是真理,因为大家都信。
那么,问题又来了。
没能达成共识的科学理论怎么办?
任何人都有权力提出一套理论,所以,一个特定的领域,在某一个时间段里,很可能会出现许许多多的理论。那怎么才能达成共识,究竟哪个,或者哪些理论更优呢?
一般来说,我们首先会看其逻辑是不是自洽,逻辑不自洽的首先排除。然后我们看,能不能仅仅在理论层面达成一致。如果是类似1+1的问题,那毫无疑问可以在理论层面达成一致。但是历史上还有很多时候,仅仅理论层面是无法达成一致的,比如有没有以太、有没有燃素,那就需要验证。解释世界,预测未来,哪些理论的解释力更强,预测得更准,哪些理论就胜出了。
如果理论层面无法达成一致,验证起来又太难,那就会存在没有真理,很多理论并存的情况。社会科学、经济学、心理学都有这种情况,由于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做严格的对照实验,因而也就没法做准确、全面的验证,也就没有什么真理。波普尔说,在社会科学领域,只有局部的真理,没有全局性的真理。
打个比方,搞研究就是盲人摸象,物理学发展的比较彻底,现在相对论可以摸左边一半,量子力学可以摸右边一半,两个理论搞掂。但是经济学就悲催了,有的摸耳朵,有的摸尾巴,有的摸鼻子,压根还没连起来呢。
我们在现实世界里碰到的问题,如果正好就是在鼻子,或者尾巴那里,那很好,有合适的理论来解释,如果是整个头部,甚至半个身体呢?那就麻烦了,没有任何一个理论可以搞掂。还是那句话,真理是主观的,既然还不是真理,就说明没达成共识,为什么没达成共识?解释力不够啊,预测力不够啊?没连成片呢。
碰到这种情况,如果站在鼻子的角度,你可能会觉得大腿和尾巴都是错的,我就是对的,你身体大面积出问题,没搞定,不能说我错了,是你出题目出错了。但是站在解决问题的角度,既然没有真理,那所有的理论都是工具,能解决问题就用,不能解决就寻找替代方案,甚至跳出这个学科去其它领域寻找也未尝不可。
这个理解可以完美的解释,为什么全世界的经济学家都认为政府不应该过度干预经济,但是全世界的政府规模都越来越大。为什么科学家说全球变暖是人类碳排放过多所致,全世界的政府和人民也没有减少生产和消费。
所以,解决方案是,把理论降格为工具,关注问题,不谈什么真理,反正都是主观的,就都是工具,只是有的认可度高,有的认可度低而已。
师从美国实用主义的胡适,当年说过的三句话,家喻户晓。今天看来,仍然振聋发聩: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