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在刚开始看到微信上的推送,“雄安新区”这四个字就分外抢眼,考虑自己可以把时间空出来参与此次活动,由于专业原因,初选落选,后来有幸在人员调整中被选中,还是觉得分外幸运的。
第一次开会,老师运用专业的知识,讲述了此次调研活动需要注意的地方,空余下一两天让我们查询了解自己将要调研的非遗项目,同时也给学校老师和当地文广新局的对接提供充分的时间。
网上了解资料并看了一些简短的视频,其实心里并没有过于深刻的感受,飞叉火叉,无非就是一种杂技了。在去雄安新区的前一天,老师开会让我们做好准备,并与传承人取得联系。
满怀期待
第二天早早地起床吃饭坐上大巴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辗转,我们到达了安新,由于第一次参加这样的社会实践,加上来到了雄安新区,心情很激动也很忐忑。
我们组相对幸运,到达后很快地和传承人取得了联系,然后我们到达相应地点,传承人去接我们。见面之前还是很忐忑的,不知道一会儿会发生什么,遇见什么事情。五分钟后只见一个高大憨厚的人朝我们走来。刚一见面,屈叔叔就问我们是不是来的学生,看着屈叔叔一身运动服,还戴着运动护腕,我心里暗想:果真是习武之人啊。在屈叔叔的带领下到达了屈叔叔的家中,接着,进来一个和屈叔叔年纪相仿的人,我们得知这是屈叔叔的师弟,刚好就是我们之前在网上查到的同屈叔叔祖父一同耍叉的艺人。屈叔叔的爱人还热情地邀请我们吃西瓜。
传承
经过一阵寒暄后,我们的采访正式开始,在采访中我们得知他们是从十岁左右,大概练十年飞叉之后就可以开始练习火叉了。他们说小时候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练这个打发时间一起娱乐。四十年如一日,这门技艺需要的是坚持。在众多问题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屈叔叔和郑叔叔提到的后继无人的情况。练好这门技艺,需要长时间的练习,甚至练习三十年,几天不练也会觉得手生,这也成了造成如今窘境的其中一个原因。练习苦练习累,现在又多为独生子女,不愿意让孩子受这样的苦。课业重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升学竞争压力大,即使周末或者寒暑假,各种多媒体设备占据了大部分的课余生活。我们的传承人也提到,现在完全义务地教着十几个孩子练习着,也没有固定的上课时间,因为孩子们时间紧张,也就是有时间了练一会儿。非常愿意继续传承这门艺术,但与各地表演者交流,共同谈到了后继无人的尴尬。现如今,飞叉火叉表演已经不能作为谋生手段,传承人的家人都坦承,要是靠这吃饭,一家人早就露宿街头,只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愿意丢,自己就坚持着。可这些器具损耗及更换也是不菲的价格,都需要自己承担,是不小的开支。采访过程中,提及这个传承问题,屈叔叔的妻子心情也很激动,她说道,政府不拨钱,只是把安新飞叉火叉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什么用,当今小孩子有各种原因不来练,自己也没有钱支持传承这个问题,所以导致后继无人。而屈叔叔的一句话让我很感动,“我们会坚持下去的。”“坚持”一词分量很重,他相信只要他们坚持下去,政府会慢慢支持,这项技艺就不会流失。我们问到是否要让自己的小孙子练习这项技艺的时候,屈叔叔答案是肯定的。虽然他们现在对于传承这个问题很无奈,靠这个表演也挣不到几个钱,但是在他们言语中,他们对安新火叉还是很自豪的,他们从不后悔坚持到了现在,我也相信以后他们的状况只会越来越好。
视觉盛宴
采访完以后,郑叔叔给我们表演了安新火叉,现场观看和在网上看感受不一样,确实很震撼,一套动作如行云流水般下来,他们说安新火叉是武术和杂技的组合,看完表演后我哦几乎和建议了这句话。经过四十年如一日的练习,他们形成了“肌肉记忆”,每个动作烂透于心,长在了自己的身体里。安新火叉视觉效果很好,但是危险性也非常大,由于叉子两头都点燃,稍不注意就会烧伤自己。表演结束后,看到郑叔叔胳膊上的烧伤,我们看了很心疼,他却笑笑说,习惯了,没什么。表演结束后,屈叔叔留我们在他们家里吃了饭,我们这次安新调研之旅非常顺利和开心地结束了。
回学校的路上,这一天调研的一幕幕在脑海里出现,朴实的传承人的脸,他们说他们会先坚持下去,祖宗传承下来的东西不能丢,每一幕,每一句话都很感动,雄安新区这一天收获满满,感动满满。
并且我们自己也有自己的感想,艺术传承面临着这样的困境,需要社会在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应措施,在政策上给予保障,企业也应发挥自身的作用,如开业店庆等可以邀请传承人进行表演,人们也要对飞叉火叉重视起来,可以尝试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增强它的观赏性,使之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标准。要想传承这门艺术,一定要从小孩子开始抓起,学校的体育课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加入基本动作的练习,增强孩子们的兴趣,步步引导。我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这项非遗定会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