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迷上了【陈鸿宇】的《理想三旬》,这首【民谣】勉强算得上是一首老歌了,发行于2012年,由唐映枫作词、陈鸿宇作曲,陈鸿宇演唱。“雨后有车驶来,驶过暮色苍白,旧铁皮往南开,恋人已不在,收听浓烟下的诗歌电台。”辞藻华丽,但通俗易懂,词作的意境很深,且又简单,朗朗上口。仿佛是在看一场电影,不断有一祯一祯的前片段从脑海里划过,共同组成一部鸿篇巨制。
想起来小时候听的音乐大都是山歌,家里有一个老式录音机,颜色是黑色的,喇叭在右边,底下有一个按钮,一按就会弹出来盒式磁带,以便于更换。家里也攒了很多盒式磁带,不过依旧是山歌,只有那些长辈才会喜欢,小孩子还是更喜欢动画片。那些盒式磁带,放的次数多了,便会坏掉,我常常拿了一支铅笔,从盒式磁带里把磁带扯出来,丢得遍地都是,以此为乐,消磨时间,常常因此被父亲责骂。
上小学时,学校曾经组织过学生排练一个交际舞,约摸是去镇上的中学里参加比赛。这个所谓的交际舞的背景音乐,名字我倒是未曾知晓,只记得大概的歌词了——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敬礼呀握握手,我们都是好朋友。现在想来,觉得十分幼稚。

接触民谣,是在初中。学校挂在教学楼顶上的大喇叭,每天下午放学后,社团的同窗们便会给众人读上几篇精心筛选的短文,之后的时间便用来放音乐。有一首音乐,我一直很有印象。名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是台湾著名音乐人【叶佳修】的代表词曲作品之一。
歌词语言清新,意境优美。歌的风格活泼、优美,给人以灵动的感官,是当代歌坛佳作,也是当代文学佳作。
我至今还记得其中的一句词——“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脑子里顿时出现了一幅“在夕阳下,一头牛与一个人相遇,人端详着牛,牛也看着人,夕阳洒在他们头顶,周围是成片的无边无际的稻田,身边是一条狭小的土路。”的画面,闲适而安逸。
如今的歌坛,新老交替,许多做音乐的人不再只做音乐,也接戏、上各种各样的综艺,纯粹的音乐人可谓是九牛一毛了。【朴树】称得上是一个纯粹的音乐人,专注于创作,很少参加综艺节目。我知道这个胡子唏嘘、留寸头的音乐人,是在14年或者15年的样子,那是正上高中。在电视里听到他的《平凡之路》,觉得歌词写得很好,唱得也很符合我的品味,便暗暗喜欢上了这个独具一格的中年男人。

音乐逐渐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衍生出了一系列的风格。民谣的地位一再缩小,逐渐成了小众,流行音乐渐渐成为大众的偏好。各式各样的音乐风格逐渐兴起,使得歌坛百花齐放、良莠不齐。音乐人的底线变得模糊,仿佛一个会唱歌的网红,都是音乐人。其实他们只是拿别人的歌词和曲子来唱,更有甚者,靠翻唱别人的歌也能走红。走红之后呢,没有音乐的功底,不会作词作曲,只好进军娱乐圈,接戏,接综艺。
从前的音乐,更像是诗;现在的音乐,则成了口头语,不再有半点意境。做音乐的泛滥,使得音乐的良莠不齐,好的音乐逐渐被狗屁不通的潮流所覆盖,好的音乐人也随之被埋没。
很多人热衷于听老歌,因为如今的乐坛的很多音乐,不再那么纯粹,靠一些流量来拉动,想让一首歌火起来,只需要找一个顶级的流量团队来推动,就很容易火起来了。
希望乐坛会变好吧,希望能听到更多的好音乐,希望世界和平。

注:图源网,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