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冬天,是名副其实的寒冬。资金链一断,倒闭潮、裁员潮接踵而至。震动最大的案例无疑是小黄车OFO的轰然倒塌,以及摩拜、知乎、美团、京东、锤子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震荡。
有颓势,就必有逆市上扬者,否则就是世界末日来临。其中就有在线教育和知识付费这个风口的异军突起,比如《得到》APP上北大经济学家网红教授薛兆丰的一门课,单课销售额就突破199X30多万份>6000万。怪不得他连北大教授之职都可以“扔”掉了。

不过话题先撇开一边。如果从一个村子里最有智慧的农民伯伯的角度去看,肯定得想清楚这几个问题:为什么会在2018年这两年刮起这阵风?还是说这压根就是一阵妖风?这个风口会持续多久?普通人要怎么做,才能“抓住”这阵风,完成顺势上扬?
其实早在知识付费这个风口来临前,就是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互联网经济。而这个风口的人口红利期在随着2018年末的这阵寒风悄悄溜走,比如淘宝(网购红利)、小米(智能手机红利)、滴滴(互联网+在既定场景拓展的红利);2018的寒潮来袭,基本正式宣告了红利期的结束。再次更早的20-30年前,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红利,因此一批搞工程的包工头、下海经商的外贸份子这些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然后顺势成为今天的万科地产、永辉超市等。
这一点在2018尾声最火的国产剧《大江大河》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市场被无限激活、放大,人民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提升,其中就包括盖新房、穿新衣、吃猪肉,于是就有了小雷村的砖厂、兔毛收购站、预制品厂、建筑队、养猪厂等等一系列发家致富的大事。
从1978-1988年(改开过渡的10年),1988年-1998年(基建飞速发展的10年),到1998-2008年(互联网新时代过渡的10年),2008-2018年(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的10年),这四十年,我将其归纳为中国人民物质性提升的关键40年,而从2018年开始,物质生活已经极大丰富,但精神生活没有跟上来,中间差距不断拉大,于是这个时代的人们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精神空虚、生活无意义感、空心病、生产了精致利己主义者的群体,以及贫乏差距、优质资源紧缺带来的焦虑感和压迫感,平均幸福指数竟然比改革开放前期更低。幸福就像一根跷跷板,综合表现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的平衡,任何一边失衡了都会有问题。
对此发展的解释理论有很多,主要是两个。一是世界经济每10年就有一个周期(金融危机);另一个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但底层大需求就是物质性和精神性两大类。前20年集中解决生理和安全等物质性需求,后20年集中解决社交和尊重等精神性需求(社交属性强和平民化价值取向,是互联网经济时代的两大特征,微信、抖音,包括Metoo#的女权运动等都是如此)。这么看,其实OFO的倒闭成为某种必然,因为缺乏商业模式上的底层需求支撑,即不像奢侈品,是身份尊贵的象征;也不能吃喝穿,解决什么生活上不可替代的痛点。说白了是没有稀缺性。
那么,现在已经是2019年,这后十年将会发生什么?互联网经济如何走势?已成为与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


前面说了,改开前20年基本解决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性需求,后面20年互联网经济崛起,释放了巨大的人口红利,就像在滚滚向前的车轮按上了风火轮,极大地丰富了人的物质生活,淘宝、高铁、外卖、共享单车,成为新时代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以2018年中国人均GDP破万为重大标志。
但随之而来的也有诸多变数:寒潮一来,是人都得缩脖子。
OFO王国说倒下就倒下,一点不含糊;拼多多说起来就起来,持续蹭流量,激活二三线消费市场;再如案例一,全民娱乐带来网红经济崛起,以及抖音等头条系的疯狂,究竟是“江湖苦微信久已”的妄言,还是真的就“一个能打的都没有”,都很难说;包括“得到”的迅速崛起,带着樊登读书会、喜马拉雅等割了第一波知识经济的韭菜。
风云变幻之中,并不难看出背后经济大势的规律。
一是消费市场的分层日趋明显,从2018奢侈品店、豪车等一众品牌依旧上涨(不为所“冻”),和吉利等国产车销量下滑,拼多多大热带来消费降级的“谣传”,可以看见的是消费力量背后的价值取向和阶层分化在起作用。
二是未来10年,在OFO这种纯粹靠玩资本结果被资本玩的模式已经几乎玩不转,实现行业集合将是大势所趋。类似便利店(便利蜂)、品质家居店(无印良品)、智能家居(小米)的生态或平台型玩法,深挖洞、广积粮这种稳扎稳打,通过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行业壁垒,挖掘全新应用场景,真心能够持续解决用户痛点的做法成为主流。
三是知识和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发展和商业模式,很可能带来下一个春天,包括文娱业、大体育、大健康、教育。很明显,这些是当下人痛感最明显的地方,因此,谁能让最多人快乐、不寂寞、保持健康、并对未来持续产生希望而不是焦虑(指精神上的幸福感和意义感),谁就能称王。
比如开始玩高级娱乐的下一个抖音、不让人社恐还原社交本真的下一个微信、真正替代权健的一次医药革命、以及不再只靠贩卖焦虑而活的下一个“得到”。
案例二的知乎,本身就面临变现能力弱、商业模式不清晰的痛处;以及对“搜索引擎百度已死”的苦谏,也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上面的三条判断,只是时间问题。
如此之后,再回到最开始抛出的问题,这个智慧的农民伯伯应该可以摸着胡须点点头了。知识经济的春天势必紧跟着要来,且不是什么妖风,但也不是台风、龙卷风级别,顶多是一场绵绵不绝却又润物细无声的江南梅雨,洗刷一颗颗焦虑又饥渴的心灵:爆发性不强、生命周期长,但稳扎稳当,持续终身。
很简单,虽然精神追求无法替代物质追求,但精神性提升比物质性提升更难,所需积淀更厚,时间更久,涉及到一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和人民的文化素质,也一定是靠一拨人先富带动另一拨人后富。而真正的增长点定是在教育、文化娱乐、健康等领域出现。
对于教育,一方面因为优质教育资源依旧极具稀缺性,另一方面自我教育是获取精神上意义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因此具备了很可观的连接性和增长潜力。
同时我自己也形成了一套坚定的对当下教育行业整体发展态势的观察法则——“IOD”(IN-OUT-to DO),即基于成长型思维,实现个人通过知识层面的输入、输出、微项目化实践的自我进化。基于这个法则,我再去看时下的得到、喜马拉雅、樊登读书、豆瓣时间、馒头商学院、新媒体号的线上课程等等就有了比较清晰的判断,这些平台在汇集优质教育资源、优化学习成本等集中解决输入问题,和通过建立社群、引入技术,解决讨论、答疑、笔记等简单输出问题等具体方面确也起到比较好的作用,功不可没,但几乎少有涉及具有“正反馈效应”的微项目化的实践问题。虽然也有些平台在尝试所谓“成长营”的变革模式,但总体上由于一开始就缺乏具有连续性、体系化的课程设计(本质是追热点的逻辑驱动,而不是解决问题的逻辑驱动)、缺乏与受众群体个性化需求的深度且长期互动、以及缺乏对“实践”部分进行激励、反馈和社会化资源对接等隐疾,这三座大山不解决,知识付费、在线教育很可能就只是在隔靴搔痒,不断制造伪学习的快感,无法真正成为补充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不足、之不够的具备稳定影响力的一支利箭,知识经济就还需要再酝酿、再发酵、再打磨,才会有最后的“真香”啊!。
自我通识教育,就是通过持续学习,广泛且系统的输入、形成系统思考的输出、微项目化的实践检验和激励回馈。对于每个普通人而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持续利用好互联网时代的连接性和超越性基础上,实现个人品牌的建立和自我核心价值上的认知梳理,从而让自己实现终身成长。2019后的10年,最终我们只有通过自我通识教育,才能完成所谓的跃迁,也才能不被知识经济这个风口无情地戏弄或者抛下,成为物质精神双丰收的人生赢家。
最后再附上两个案例图,大家可以自己品品,作为一个正反例对比分析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