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听沈嘉禄讲百年上海及其建筑的故事

听沈嘉禄讲百年上海及其建筑的故事

作者: 南阿苏 | 来源:发表于2020-11-17 22:50 被阅读0次

    马克思认为人与环境具有双向互动性,人能够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能制约和影响人,人与环境发展是同步的,作用也是同时的。同样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审美创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又影响人。这是沈嘉禄老师的开场白,一下子把我带入到了上海百年建筑和上海人的故事中,听他娓娓道来,让我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我清楚的记得,我的上海历史故事最早是来自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流行于世的《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虽然阅读这本书是,我还是懵懵懂懂的,但对“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对坡脚哈同掠夺中国土地等是痛恶不绝的。但时至今日,我们换一个角度,再来走走外滩,逛逛上海的老马路、小马路,细细在听上海的历史故事,可能就会坦然很多,就如40年前,邓小平曾经说过,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任何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文明。他的这种见解一下子使我豁然开朗。于是我带着这样的心态和目的有幸听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上海故事。

      一、 关于租界的由来及上海人口的急剧增加

    关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在五口通商开埠,用现在观点看,中国有丧失,也有获得,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同时存在,互为因果。《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丧失的是封建皇权,辱的是大清帝国。然而与此同时,上海从此获得机会,虽然当时上海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相比,并不领先,但上海是抓住机会,很快成为远东最大的城市,美其名东方的巴黎,有点类似当代的中国的深圳,抓住中国改革开放的机会,很快就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创造了“深圳速度”。

    百年前上海租界建立和上海对外开埠。成为中国五口通商口岸之1、租界给上海带来了特殊意义。 上海道台与英国人签订协议,把830亩地划给英国,英国人付钱给上海道。当时苏州、烟台等地也有租界,但上海具有标本意义。上海被迫开埠后,立刻在上海在江南制造局设立了编译所,以加强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开办上海江南制造局(洋务运动),启动了中国洋务运动发展,开埠后西方社会通过租界把自由平等思想在中国落地。1845年11月29日在上海出现英租界,1948年美国在上海虹口地区购地,造成租界事实。1849年6月法租界设立。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为公共租界。

    上海成为后起的中国经济中心,这与租界历史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的。外国人利用租界开始办报社和建立新闻单位,投资商贸航运和公用事业引进现代新闻、司法和警察制度,建立很多城市规章制度,成为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

    1941年12月侵华日军占领租界,上海全面沦陷,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法政府向中国政府交还了租界。当时上海的各国领事馆都设在城内。

上海居民人口爆发性增长的原因分析。 战争和内乱导致上海的三次移民大潮,直接促进了中国工业的起步和发展,特别是生长出来的民族工业,也获得迅猛发展。

    太平天国和小刀会起义,导致第一次移民潮。

      起初租界只给外国人工作、生活,中国人可以工作,但晚上必须必须回去,当时规定外国人不允许造房子租给中国人

    当时的上海就是上海县,但设了一个道(负责苏州、常州、太仓的军事单位的首领),整个上海县分城内和城外,最早城内人口28万,城外人口27万。上海县属于松江府。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和上海小刀会起义,对社会经济文化造成破坏。在上海的广东和福建的商人联合青浦、嘉定的教会(天地会、白莲教),在成立武装暴动,形成第三种政治势力。这是英国人为了给白人以帮助,把小刀会消灭了。这时大量移民涌入上海。1852年开埠不到10年又出现了移民浪潮,上海人口翻一番,达到110万。当时出于两种考虑,一是教会,传教士认为应该接纳移民。二是商人,他们看到机会,可以造大量木板房,连成一排,让难民可以住进来,这样这些外国商人就可以发财了。

    《马关条约》导致上海第二次移民潮。1894年—1918年,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人凶残,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资本可以进一步渗透,可以在中国开厂、建房子。他们在上海开了丝织厂,这样需要大量劳动力,招了许多童工,这样人口又出现大增长。特别是清政府垮台后,民国成立,民族工业兴起。

    战争直接造成大量移民涌入上海,导致上海第三次移民潮。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来抗日战争,造成江南破坏,因为上海有租界,难民自然纷纷涌入上海。 1937年上海进入孤岛时期,居民南撤到英租界。1941年11月3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全面沦陷,上海民族资本家崛起,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出现第三次移民大潮。但在孤岛,在上海却有了大发展,特别是民居建设。1949年,上海解放,人口达到了550万,其中85%是外来人,真正上海人占15%。人口涌入,对住房需求显而易见。

            二、上海建筑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1、上海原有的建筑与西方的各种建筑风格造就了上海建筑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尽管由于租界的出现,西方风格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在上海历史上还是保留了上海本地的一些老建筑。例如当时是传统的家族集聚,留有上海在农耕文化时的遗迹,称为本地“绞圈房”,是一种环状房型,主要是抗击暴风雨。特别在低洼地区,可以有效防止外面水的渗透,其次这种房子可以防盗。

    “书隐楼”也是老上海的文化标本,在上海闵行的天灯路上,至今完好无损。另外在上海竟然有第一座中国风格的教堂,名叫“世春堂”,这是徐光启女儿出资造的。

    在上海老城厢还保留了许多名人建筑、会馆公所,这些都是旧时代的最后堡垒,共有248个,老城区120个。例如其中的“宁波同乡会”,就很有代表性。

2、 西方建筑和城市建设成为上海建筑和城市建设的主流。

1)在城市建设上引进很多西方的好经验和好的思路。

    例如流逝的许多上海的“弹格路”,这种石头路可以泄水,不扬尘,市政设施就此得到了改善。有趣的是,在上海竟然还有过“木板马路”。传说中说,刚开始开发的南京路,一度是红木马路,用红木把原来的煤渣路改为地板路,其实是便于通马车,原来这是当时拥有南京路地产60%的哈同的主意,他一是想促进南京路两旁的房地产业,二是由于他在英国出身低微,根据英国政府规定,要获得勋爵地位,就要有一些做过公益事业的记录,所以他把煤渣路改造成木头马路,解决了当时城市建设中南京路的积水问题。

    还有有一个“外滩源”和英国领事馆的故事。这是一起外交事故造成的既定事实。(巴福是第一任上海总领事,阿里是第二任总领事)。原来的英国领事馆最早是借洛可可建筑风格的民居房。后来政府要求领事馆搬到城外,于是就在上海城外的李家庄找到一片空地,总领事阿里用自己的钱造了英国领事馆,后来英国政府得知后,立刻解除了他的职务。

    上世纪20年代,四马路(福州路)非常繁华,特别是中国式建筑密集,随着租界发展慢慢形成具有中西合璧建筑的上海著名的文化街了。外滩之父,金能享,是美国人,他在上海做了二、三年后到了日本,在日本听说中山东一路,要造很多码头,他提出意见,希望让上海有一个体面的地方,如果造码头,就会破坏景观,后来就没有在这里造码头。

2)上海的城市建设大大改善了市民的生活质量。例如1860年外国人在浦东其仓栈打出第一口深水井,1865年上海有了煤气储气罐和煤气路灯。1872年,英租界建起了第一个自来水厂。。1891年,公共租界建起了第一个菜场,此后建有中国、新闸、马霍尔金、江山等第一批菜场。1882年上海亮起了第一盏电灯,南京东路、江西中路到理查饭店都是公共电灯。

3) 西方古典和现代建筑慢慢主导了上海主要建筑。

    150年前上海外滩,是在上海的西方人的殖民想象。例如建筑中的回廊、阳台等,外国人到东南亚后,为了让房子容易通风,建成回廊式,其实这种房型不适合上海,于是就慢慢改掉。如外滩7号的轮船招商局就是外滩的第二批建筑。

    西方文明最早登陆是在金陵东路上,建造了永生饭店。第二次登陆是在外滩,先造了木制的外摆渡桥(木桥),然后改造为钢结构桥。桥北的理查饭店是上海最早饭店,目的是提供船长住,每天向他们报告气象预报,在这里装了上海第一批电灯,第一部电话。煤气也是在这里先使用的。饭店住过很多历史名人:爱因斯坦、卓别林、卢梭。另外周恩来、斯诺也在这里住过。

    古典主义的西洋建筑陆续在上海出现。例如巴洛克,洛可可的建筑样式开始普及。古典主义建筑勾勒城市的天际线。

    然而要知道,第一批建筑都是不正规的建筑,当时还没有水泥,不牢固。后来出现很多异国风格和宗教建筑。

    另外上海也是将私家花园转型为公共花园的第一个城市。原来在上海的三十几个私家花园与苏州园林差不多。张园是一个无锡人建的,他向公众开放,公园的安凯地会议厅,许多上海第一都是在这里诞生,例如孙中山到上海的第一、二次演讲在这里。上海的第一次禁烟运动在在这里,上海第一次选美,上海第一次自行车比赛也在这里,末代皇帝傅仪也来过张园。今天张园的主体建筑也很迷人。当时上海最大的私家花园就是哈同花园又称被为“爱俪园”,位于今南京西路。民国时期这里曾经不仅拥有山石池水,舸舫亭阁,更是占地20公顷(约200000万平方㎡),景点多达26个,可谓处处胜似仙境,曲折又闳丽,解放后,这里现在是上海展览馆的位置。

    Art Deco新艺术运动进入上海是上海作为曾经的远东巴黎引以自豪的。在世界上最早开展新艺术运动的城市当时只有二个,一是美国的迈阿密,一个就是中国上海。例如上海著名建筑国际饭店、上海大厦、绿房子就是Art Deco 建筑。邬达克在魔城(上海)造就了自我。Art Deco 就是他在第二年引入入上海。

另外现在的上海作协的花园住宅及花园中央的雕塑,以及沐恩堂、武康大楼。都是他从匈牙利、捷克照搬过来。

            三、 珍惜上海的历史文化

    花了两个小时,静静听了沈嘉禄老师的上海故事,边听边记边想,故事讲完了,我欣然提出了一些问题,归难一下,我觉得有三个问题需要考虑到。

第一, 如何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既要做好旧区改造和拆迁,又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建筑

    在这方面我是有切身体会的。2016年,我家的老宅纳入就去改造拆迁范围,当时对我们所住的房子确实依依不舍,想到不久就要化为平地了,有一种丝丝的遗憾。然而,好消息传来,我所住的老房子,因为是一个历史建筑,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具备了完整的建筑内涵,如墙面上的雕塑,大门入口的装饰以及罗马柱子及圆顶亭子和大草坪。原来是是上世纪初在英美公共租界上,有一位姓赵的商人建的,曾经孙中山在这里开过重要会议,房子的名称叫“扆虹园”,当时也称为“赵家楼”,解放后是虹口区卫生防疫站,后来成为民居住宅。规划为上海民俗博物馆。我家老房子附近有个位于公益坊内的独立公寓颍川寄庐也被保留,规划为上海文学博物馆。另外位于四川北路上的四行大楼对面的公益坊可能会改造为类似新天地、田子坊的文化空间。希望社会各界关心旧区改造与保护历史建筑如何立法,如何通过有关制度,作出决策,平衡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

第二、如何传承上海海派文化,让海派文化的内涵更丰富,是上海成为真正世界一流的城市文化城市。

    上海衡复风貌区的建设就是一个尝试,杨浦区滨江大道的景观建设合旧厂房的保护也是传承上海海派文化的一个示范。有关部门可以总结这方面的好的,可以移植的做法,形成模式和制度。

第三、如何让固化的历史文化建筑分享给社会公众,但又要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前不久我跟随一些致力于上海历史文化的单位现场参观,有的居民少的地区可能会好些,但有的地方就给门口保安拒之门外,有一次经过建工集团老干部活动中心,受到门卫欢迎,可以进去看个究竟。可是有一次参观隆昌公寓,却遭到居民反对,并声称打110。可见这种现象,有关部门要尽快出台一些办法,使之喜欢上海老建筑的公众既可以欣赏老房子,又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

                                                                                                                                    刘苏南

                                                                                                                                2020年11月17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沈嘉禄讲百年上海及其建筑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zof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