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儿童的人格教育》
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家校的合力作用。负有教育职责的人或教师不应该认为自己是儿童唯一的教育者。外界环境的影响也会一股脑儿涌入儿童的心理并间接塑造儿童,例如儿童的家庭经济情况,生理上的疾病,家庭的隔代溺爱,或者家庭的变故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影响。
一个教育者要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儿童自己对环境的认识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必须通过了解儿童的成长环境做进一步深入的探讨。有的孩子在幼儿时缺乏安全感,在少儿时没有锻炼发展社会情感,也没有做好学前从家庭走入学校的准备,那大概率在初入小学阶段,会是问题儿童。但是,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记住,学校教育是可以适当纠正家庭教育的偏颇的,所以我们的教育责任任重道远,当然如果家长很有教育方法,也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缺失。总之,家校要共同教育孩子学会用良好的行为来获取父母或老师的关注。我们有责任为儿童的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理气氛。让孩子的心理变得强大,只有儿童的内心勇敢了,才能克服生活中或大或小的困难。一个儿童同时也具有社会属性,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必须能有效激励孩子的合作意识,很多孩子在小时候都喜欢养宠物,我们可以把孩子学会与动物相处视为他们与人进行社会合作的准备阶段,所以,作为家长要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应该有更多的独立想象的空间,更多的兴趣爱好,更多的人际交往……孩子需要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长大成人。
家长和教师在孩子的教育上容不得半点灰心丧气。作为成年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即刻的回报而滋生绝望情绪,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孩子们要慢慢从实践中明白,困难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相反,只有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才会让我们成长的更快。作为教育者,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宽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怀着开放,理解的心态看待孩子的言行,对他们进行激励和帮助才是让他们实现成长的正确方式。
教育儿童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获取,而是对儿童人格发展的教育。但事实的情况是:很多家长和老师眼里只有分数,这样就会让孩子时刻处于分数的泥潭不能自拔,孩子其他的能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事实上,非智力因素才是真正主导孩子智力因素发展的关键。家庭是培养孩子生活习惯,品质和人格的主阵地,家长需要时刻关注儿童的人格成长。当然,作为比家长更具专业化教育的教师,必须学会与家长合起手来共同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即使儿童出现了教育问题,家长和老师也不应该是对立的关系,教师有责任让家长意识到教师对于孩子和家长的善意,友好和坦率,赢得家长辅助教师更好的实施教育责任。我们要习惯把儿童作为一个整体,并把他的毛病视为其整体的一部分,单个的行为如果脱离了整体的人格就没有意义,我们只有联系整体人格,才能对儿童的问题加以研究,指正。通过充分和孩子沟通,交流,以帮助他们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特点,特长以及过人之处,教育者的责任就是给孩子提供适宜生长的土壤,有的放矢的因材施教,至于儿童的未来,那是由儿童自己走出来的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路,要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他们终究要长成他们自己心中期望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