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岸”后的思考
每年高考以后,我都要写几篇高考作文——行话叫做“下水作文”。今年按计划下水扑腾了四次,一边扑腾一边感受考生写作时的状态,觉得跟我第一眼看到这些题目时——还没下水时的判断不尽相同。下面就结合这四篇文章的写作过程来说一说自己“上岸”后的感觉。
我第一眼看到这些题目的时候,曾在群里说,今年的考生有福了。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觉得这些题目都不太难写,但又不太容易写好。为什么说作文不太难写就是考试的福气?我是这么认为的:语文是学生的第一科高考考试,作文是语文试卷“压轴题”,分数将近整个卷子的一半,(上海题的总分150,写作分数是70)如果作文写砸了,势必打击考生的信心,如果没有写到800字,交上去的是残文的话,学生的信心可能一下子就被摧垮了。要是发生了这种情况,想一想,带着这样的阴影继续考试,他后面的几科还能正常发挥吗?然而,作文题是不是越容易写越好呢?我说也不是,如果人人都能写得很好,没有区分度,大家都得高分,也不利于高校的选拔。所以,最理想的题目应该是谁都写得出,但并不是谁都写得好——不是太难写,也不是太好写,既让大家都能得分,又让写作高手得到高分。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才发现,效果跟自己当初的判断还是有出入的。这四篇作文有一半跟我原来的判断相同——全国一卷和全国二卷;有一半跟我原来的判断不同——上海卷和全国三卷。前两篇,我基本上是在一个小时内写完的,后两篇用时远超一个小时。这足以说明,如果在考场上,像我这样这个层次的“学生”,是写不出令自己满意的作文的。我的判断,用一句大白话来说,就是写作底子比较好的学生,也不能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我写的作文不敢保证能得到最高的分数,但绝不会被当做“大路货”,也就是说,我是把自己的作文定位在优良的档次上的,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十几年来在博客上写高考下水作文,我有这个自信。
我为什么这么看重写作所用的时间呢?我以为,没有时间的参照,老师的下水就失去了一半意义。高考作文要求“短平快”,是不允许“十年磨一剑”的。高考语文考试的时间是150分钟,一般来说,学生用来写作文的时间不会超过50分钟,老师在电脑上打字,速度可能比手写的慢一点,但多加10钟应该可以了。另外一点就是满足字数要求:高考作文的字数要求是不少于800字,千万不要以为字数越多越好,高考作文的字数要求是毛算(标点符号和空格都算字)学生现场作文不能超过答题卡上所给的作文格子,如果写到格外去,电脑扫描不上,批卷老师看不到后面的文字,同样也是会被扣分的。我曾见到过有的老师写的“下水作文”,洋洋洒洒,一千几百字。没想一想,我们的学生如果照这样写的话,将会吃多大的亏!
我写上海卷的时候,感觉扣题比较困难,同时又想出彩,带着枷锁跳舞,还要舞出精彩,实在有些力不从心,因此我写的这篇下水作文会给人强拉硬扯的感觉;我写全国三卷的时候,觉得这个题目如果写议论文,有点可惜了。所以想别出心裁,写一篇记叙文试试,然而写着写着又觉得太俗太浅,以至于几次推倒重来,这样也耽误了不少时间。
至于我对每一个题的审题思路,都体现在前面的四篇文章中了,不再啰嗦。
2019年6月13日 07:49:5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