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学爱好者佛学与哲理菩提树下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 第七章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 第七章

作者: 红林主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7-26 08:46 被阅读0次

是法平等,是因为心为空,法为空,性为空,佛性即为空性。何为空,心不住相为空,怎样做才能空,离相就能为空。离相能生菩提心,破相能去妄念心。所以在接下来的沟通中,佛祖如来告诉须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我们在前面有详细的解释与悟道过,在这里不多解释,其实这四相是世间万事万物表象的代表,也代表了世人的一切见识与意识。只要世人心离诸相,心离自己的一切见识与意识,心自然为空,心空,本性则来,心空自然能装下无形开相的法,心法合一,则生菩提智慧之心。

修行,修者,整治、恢复美好之意,行者,行为也,亦为动词,意为通过行动,是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必需的,是不能跨越的。修行,就是通过一定的行为与行动,整治与恢复美好的。何为美好的,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智慧,而这样的智慧,就是法,要恢复“法”,就需要有承载法的心,如果心不空,就无法承载,法就不显,所以,修行就去除自己见识与意识的过程,也就是离相的过程。离相越多,心空越多,承法越多,智慧越多,等到心中无四相无世间诸相,则心法合一,生菩提智慧。

在离相的过程中,万一修行有住相之念怎么办,佛祖如来给了世人办法就是“破相”,破者,看破认破,亦为破除袪除。看破认破世间诸相,明白事物的本质与真性,看破认破后就要在心中破除诸相,袪除诸相。这里用“袪”,是因为世人住相是一种病,所以用了中医中“袪湿”的袪。本性本有,可度之,本性即无,可袪之。本性空寂,本无住相之有,就可袪之。但住相之病,不同于“寒热湿燥”浸染身体后的病,住相之病首先是心病,如果心病不除,必祸及身体,所以心病要先袪。

心住于相,相有多大,心则有多大,相之属性即为心之属性。心住于物相财相,物财属性看似无限多,实则有数。心住物相与财相,心就有数有限,自然不空。我们经常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如果心为空,大到无边,舞台也会大到无边,舞台也就是空。心住财物之相,则贪念无限,而人之一生所用财物是有定数的,超出定数必是夺了他人之数,这是贪污是霸权,是会受到“上天”惩罚的。

在这一段中,佛祖如来说的很明白,离四相,就是善法。“善”在中国人心中是一个无上崇高的词。用的最多的是善良,善行、善于,这是社会道德范畴的认知。“善”在这里不应该出现。因为,法性为空,为空就没有善与恶,高与下,是法平等,何来的善法与恶法之分。善与恶是人之认识,人之见解,不是法性,法性为空,就佛法而言,对于世人来说只有合适不合合适,不存在善与恶。佛法合适与否,是自然规律的宗教化演化。在自然界中,狮子吃羚羊、羚羊吃草是正常的事,没有对与错,合适之行为。如果狮子有一天突然改吃草了,羚羊吃狮子了就是不合适,因为这违反了自然规律。人之本性即空,所以凡是对与错,皆是自己的见识,是傲慢与偏见,请放下对错,回归本性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林悟道《金刚经》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 第七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aev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