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打墓人

打墓作为农村土葬必需的一个程序,一直在故乡延续着。我自小耳闻目睹了打墓。前些年因受经济利益冲击,打墓由过去的人情干活,转变为挣钱,但是现在却又恢复了过去的常态。这其中的原因还是人们从骨子里,改变不了乡情人情的传统观念。
村上的人死了,老人入殓之后安排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确定安葬日子和打墓。过去我们那里老人从去世到安葬是七天,俗称是齐“头七”。后来为了压缩开支进行殡葬改革,缩短为五天了。打墓是从正事倒数第三天开始的。在招待安葬老人的助事人和亲戚朋友之中,打墓人的地位是最高的。吃饭要比其他人吃得好,烟酒要比其他人拿得多。因为打墓人是为你死去的老人造房子的,尊重打墓人就是给老人尽孝一种体现。

挑选打墓人也是有规则的。打墓需要四个人,这四个人分别来自村里东西南北的位置,寓意是来自四边的人打的墓四个角都稳妥,不怕在打的过程中出现坍塌的事故。打墓是人情活计,也是不宜推辞的。如果事主请你给自己的老人打墓,你要是推辞的话,不但让事主不高兴,也会遭到乡里乡亲的非议。农村人特别的注重名声,谁也不愿意被大家议论。因此一旦请你打墓,你就是再有其它的事,也得调整开,应付打墓这件事。
打墓人的上事后,早饭在主人家里吃,午饭送到墓地,晚饭再回来吃。早上事主家给打墓人七碟子八碗的做好饭,打墓人吃了出发之后,事里的其他的才可以吃便饭。中午给打墓人把饭菜送走之后,家里人才能开饭。下午打墓人没有回来之前,事里的人是不能提前开饭的。一般的墓是打三天,三天中事主家给地里送的饭,不能重复,必须换着花样。除了酒菜之外,主食有包子、饺子、拌菜、火锅等调着样儿。故乡人打墓的时候,还有这样一个风俗,就是给打墓人送的饭菜一定要多几份,这多出的饭菜,就是让在墓地附近干活的人吃一些。按照传统的说法就是图个吉利。如果有人前来吃主家的饭,说明主家的人情好,是打墓穴的吉祥之兆。特别是在困难年代,有些嘴馋的乡亲,计算着快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了,就赶到了墓地来混饭。打墓的人看见他来了,就会热情的招呼他一起来吃饭。

故乡的陵园在村北,离村子大约四里地。这里的土质上层是一米多深的绵沙土,下面才是沃土。由于沙地不能好好种庄稼,七十年代初期,村里把它规划为陵园地,从此不再允许人们在基本农田里安葬老人了。从我记时起到现在,这里的坟包一个挨一个,已经接近一千个了。我熟悉的和不太熟悉的,许许多多的老人都长眠在这里。故乡的打墓是很有讲究的。这里的墓穴有一丈二尺深,然后才是挖墓窑。如果风调雨顺,土层湿润,打墓还算是不太费力气。如果久旱无雨,土层很干,打墓人将一米多的绵沙层打过后,下面的土层坚硬,就得很费劲了。往往轮着撅头挖上一会,才能有一筐土。墓穴面积窄小,展不开两个人同时工作,只能是交替着,另外两个人在上面用绞轱辘往上绞土。他们常常是满身汗水裹泥土,弄得像泥人一样,确实是很辛苦。后来随着人们对墓穴要求标准的不断提高,打墓不仅仅只是打成了墓穴,而且还得把墓窑用青砖卷好呢!这样以来打墓人的工作量就更大了。安葬这天下葬的主要工作还是打墓人来完成的。
大约二零零年后,随着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的不断增加,村上的人去世了,打墓的活落到了壮汉子的身上,打墓成了一项重负担。加之在经济利益思潮的影响下,打墓该不该挣钱,成为了一个阶段乡亲们的议题。村理事会经过商议后,认为可以把打墓走向市场经济化。故乡的打墓人便组成了打墓班子,开始挣钱了。有的人家里人去世,还请来了外面的“一条龙”打墓队服务,就是打墓卷窑和安葬填墓大承包。这其实也方便了事主。但是时间不长,人们又开始议论纷纷,有的说一旦打墓开始挣钱,乡情人情就没有了。打墓是一个传统的优良风俗,也是凝聚人心的一个标志。谁家都有老人,安葬人这事谁家都会遇到。如果一味的钻钱眼,哪怎么得行?有的说打墓人不但挣着钱,还给主家出一些额外的要求。也有的主家认为我出了钱承包给你了,啥事我都不管了。这样以来,事主和打墓人的关系还会弄得很不和谐。于是没有几年之后,在乡亲们的纷纷议论中,打墓挣钱这个刚新立的规程很快就结束了。
人情打墓如今在故乡的土地上仍然传承着。 只是如今的主家,给这些为自己老人“盖房子”的人的待遇更高了一些,那些带回去的烟酒食品,越来越多,层次也越来越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