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不写就出局自然科普思维
赞友分享计划第2期:《直觉泵及其他思维工具》阅读收获

赞友分享计划第2期:《直觉泵及其他思维工具》阅读收获

作者: bbc0819fa66d | 来源:发表于2018-06-18 08:54 被阅读9次

大家好,欢迎参与“赞友分享计划”!今天是分享计划的第2期,分享的主题是:《直觉泵及其他思维工具》阅读收获。我是Wilbur,目前在美国San Diego的一家制造发动机公司工作。

《直觉泵及其他思维工具》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丹尼尔·丹内特,他可能是现在活着的最厉害的哲学家,也可以说是最聪明的人之一。这本书是一本兼具有趣和有用的神书。我最早是在大三那年接触到的,当时是一位哲学课老师把这本书用做了教材,我当时心想哲学课能有什么意思啊?就没有认真的读这本书。说来也巧,之后在李笑来老师的分享中,我意识到阅读原著的重要性之后,我认认真真阅读的第一本英文原著就是这本书。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这本书从第一章就开始把我迷住了,因为丹尼尔讲故事的能力特别强,他用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直觉泵。

那么到底什么是直觉泵呢?还记得伊索寓言里面的一个故事吗?(狐狸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这其实就是一个直觉泵。想要清楚的理解什么是直觉泵,我们要先了解什么是泵,泵这个工具是用来输送液体的,它能够把液体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同样的道理,直觉泵应该是一个输送“直觉”的泵,也就是这个工具应该把直觉输送到你的大脑里。

就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句话来说,它本身就是一个直觉泵。因为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根本不需要解释,你已经明白我实际上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了。但是如果没有听过这个故事的人听这句话的时候就可能会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换句话说,直觉泵就像我们电脑桌面上的快捷方式一样,能够给我们迅速开启一个比较复杂的内容。让我们用一个短的句子来理解原本可能用一段话才能解释清楚的内容。

从这里丹尼尔就延伸出了“思维工具”的概念。他在书里引用了一句话:

“You can’t do much carpentry with your bare hands andyou can’t do much thinking with your bare brain.”

翻译过来就是:我们仅靠手是做不了多少木匠活的,同样,我们仅靠大脑是进行不了多少思考的。他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想要好好思考,就要像准备做木匠活一样去准备好自己的思维工具,不然就跟双手空空去做工匠活一样,事倍功半。这里打个比方啊,就好像你去拧个螺丝一样,你如果空手去拧,可能拧半天也拧不下来。但是你如果有工具的话,花不了几秒钟就给拧下来了。同样的,如果我们脑子中有了思维工具,我们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可能就会花更短的时间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工具,我们可能就会花很大的力气、很长的时间,最后还不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思维工具的力量。

丹尼尔这个人表达方式很有趣,他在解释“思考”这件事之前就先说:思考很难,难到每次我们觉得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下意识的去回避。然后他就讲了一个世纪天才的故事。

这个人的名字叫冯·诺伊曼,是现代计算机之父。他有着如同闪电一般的心算能力。有一天,一个同事拿着一个谜题去找他。这道题有两种方式去解:第一种是特别劳累,要用微积分一步步推倒最后得到答案;另一种是Aha!那种恍然大悟的答案。这个同事有个理论,在这个问题上,数学家会用繁琐的微积分来解这道题。同时,比数学家懒但又更聪明一点的物理学家可能会停一下然后找到那个又快又对,恍然大悟的解决方式。他想知道冯·诺伊曼会怎么解这道题。题目是这样的:

两辆火车,相距100英里远,朝着对方开。其中一辆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30英里,另一个火车每小时20英里。一只鸟用每小时120英里的速度在两辆火车之间穿梭,假如他从火车A开始飞(在两车相距100英里远的时候),飞到火车B,到了B之后马上再往回飞,如此反复直到两个火车相撞。请问这只鸟在两辆火车相撞的时候飞了多远的距离?

“240英里。“ 冯·诺伊曼几乎脱口而出。“我靠?”他同事回答道,“我以为你会用更复杂的微积分来解这道题呢!”“啊!”冯·诺伊曼尴尬地拍了一下自己的脑门,“原来还有更简单的办法!”(提示:两辆火车需要多久相撞?)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就能理解那些天才究竟是有多么厉害了,然后丹尼尔就说道,既然我们不是冯·诺伊曼,是个世纪天才,也不是自虐狂,愿意花1个小时用微积分推导答案,我们怎么办?我们能干点儿啥呢?

我们能够用思维工具。

在这里用作者的角度来形容一段他的文字:这些思维工具是想象力的延伸工具,它们是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思考的通行证。能够让我们快乐地去思考一些非常难的问题。而这本书就是我收集自己最喜欢的思维工具。我不仅会解释它们,我还要主动它们来带你小心地走过一片未知的领土,这些领土包括了生活的意义,我们的大脑,还有自由意志等等。

这本书里写了70多个思维工具,今天讲几个对我最有启发的思维工具。

1. 瀑布小人

理解我们大脑是一个自古以来的问题,很多理论家经常屈服于想象一个内在的“人”,一个缩小版的小人在我们大脑里来处理各种事情。就好像一个操作员在控制室里面,操控着我们所需要做的所有事情。很多1950、1960年的思想家把人类的神经网络想象成一个带有开关的电话网络,你就会有一个问题,在这个电话网络中心的操作员,他的大脑又是由一个更小的神经网络组成,这个更小的神经网络也会有一个中心的操作员。那他的大脑是由什么组成的?任何类似于小人的理论都会趋向于一个无线循环的窘境里面。

但是问题可能不是在于提出一个小人在操作,而是一个中心的小人。事实上提出小人这个想法并不坏,只是一个小人这个想法是有问题的。就像电脑程序一样,我们有一个主程序,而这个程序通常是由一个个子程序组成的。没了这些子程序,我们的主程序就不能工作。同理,我们大脑应该是由一群小人组成的。就像公司一样,顶层的小人就像公司的管理层一样,拥有相对较高的能力和权力,而他们手下又会有一群小人,这群小人相对来说就没有它们上级那么聪明了。这样递减,一直到这群小人只会加和减为止。他们的工作简单到能够被机器代替。这样我们就避免了无限循环的过程,因为我们知道最底层的小人只能够做类似加减的搬运工作。他们生活在一个类似于马克思主义的,没有竞争压力的环境里。

但是大脑里的神经细胞就不一样了,他们一定是在一个非常活跃的市场里面竞争。为什么?一个大脑的神经元能想要什么?他们想要得到那些能够让他们不断壮大的能量和原始物质。就像我们的祖先—— 原始单细胞一样,神经元就像生物界的机器人,它们当然没有自我意识。它们本质上来说跟酵母和真菌是一家的,所以如果它们有自我意识的话,那运动员的脚肯定也有自我意识了!(意思就是说运动员脚上的真菌。)

但神经元几乎一直处在要不就是生,要不就是死的竞争环境里面。这里说的可不是你脚趾头所处的环境,而是大脑里面的需求。那里面可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环境。赢家就会到更有效率的神经网络连接中,贡献更有影响力的“趋势”(或者需求)到更高的层级,这个层级一般就是可见的人类需求,或者是目标了。很多神经网络的子系统都是对手关系。它们通常处于一个类似于拔河的竞争关系中,这就好比我们的情绪,一会儿这个替代了另一个,一会儿可能两个联合起来干另一个。

作者认为这种动态的竞争环境是构成我们大脑的底层机制,这种机制又构成了我们大脑的经济环境。大脑会去选那些有竞争力,有才能的个体神经元。(这里注意我们认为神经元在更大的经济体中还是很有团队精神的,不像那些极度自私的个体—癌细胞。)从这个观点来说,生物的智能行为还是一个计算过程,只不过神经元是自私的,它们拼了命的最大化他们的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它们自身的安全。

2. 周期

周期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思维工具了。也是我觉得这本书最有价值的一个概念。那么理解周期的最少必要知识是什么呢?循环。也就是一个完成一个任务之后能够重新回到起点,并准备好下次相同任务的这么一个运动方式。

前面我们提到的瀑布小人实际上就是周期的一个表现,最底层类似于奴隶般的、只会加减的(也就是类似于搬运工)神经细胞实际上就是在做周期运动。这些神经元在我们的肢体接收到刺激后,把这信息搬运到上级,再回到初始位置,准备进行下一次搬运。这也是为什么如果我们吃辣,那感觉会持续很久,这就要归功于神经细胞在不停地在工作。拿眼睛来举例子,只有眼细胞在这不断的周期活动下,我们才能持续“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东西。否则的话大脑就不能持续接受到视觉信号了,你想啊,如果你的视觉细胞罢工几秒钟,你的感觉不就跟电脑黑屏了一样吗。脑子里什么也显示不出来。

而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更是用了更有趣的内容。就比如我们身边的春夏秋冬、日夜交替、水的蒸发与凝结(也就是下雨)。他还用了我们祖先如何打磨武器为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在那一个原始的时代,有一天一群原始人类出去打猎,一个人(暂且叫他张三吧)突然发现身边的一个人(李四)有个特别好用的武器,当别人都拿着石头和简单的木棒去攻击猎物时,李四拿着一把锋利的木枪,看到猎物就猛地戳过去,一戳就死了。张三就特别好奇,想知道李四是如何得到这把“神器”的,于是他就跟着李四回到了部落,观察他的行动。

张三发现李四拿起一根看似普通的木棒,然后拿出一块石头,对着那根木棒就开始削,从大概离木棒头部一个手掌的距离开始,削过去,再回到起点,再削过去。张三看了半天也没看出啥结果,过了一会儿他就睡着了,等他醒过来的时候自己下巴就快掉下来了,李四已经完成了另外一把木枪!

大家听完这个故事有没有什么启发呢?短期几乎无法看到的变化在重复改良下得到了质变,这就是周期的力量。丹尼尔还特别逗,讲完这个故事说了一句:“第一个打磨石头斧子的人在过程中看起来一定很蠢……”(因为这个人得坐在那里削石头,一削可能就是一天,甚至是好几天……就在那里不停的重复一个动作,半天看不出来他在干嘛😂)。

好了,讲完这个故事,大家想必也能感受到周期的力量,它能够把普通的木棒变成锋利的武器。大家有没有联想到其他生活中的例子呢?

不知道你有没有思考过空调究竟是怎么制冷的?为什么它能够让屋子里面变冷呢?要理解这点我们首先就要理解热能到底是怎么运动的。我们知道温度都是由高到低进行运动的,这点我们平时买咖啡的时候就知道,一杯热的咖啡放到桌子上面,过一会自己就会凉了,而我们什么也不需要做。但是咖啡还会自己重新变热吗?不可以。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我们需要做功才可以让咖啡重新变热(我们重新煮它或者放到微波炉里。)

知道了在自然条件下,热能只会从高到低进行运动后,我们就可以思考空调是怎么回事了。空调之所以能够制冷就是因为周期的原理。它先通过制冷剂在屋内吸收热能之后再释放到屋外,从而完成制冷的目的。为了更好的理解空调是如何运作的,我们就要用高压锅来举例子了。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要拿高压锅来解释?因为要理解空调我们首先要了解对液体加压能够让它们沸点变的更高的事实。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高压锅煮东西能够更快呢?因为我们经过加压之后,水的沸点变得更高了,这样水的沸点在达到120度或者更高的沸点时,水中的食物就可以在更高的水温中进行烹饪,这样的话食物在更高的温度下就可以更快的被烹饪,不然的话水就会在100度的时候蒸发掉。提高水温120度或者更高之后,我们就可以让食物在120度而不是100度的水里面煮了,这样就可以大量缩短烹饪的时间。

理解了增加压力会提高沸点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去尝试理解空调是如何工作的了。空调本身就是让制冷剂(通常是氟)经过室内,吸收热能之后,由于氟的沸点很低,在室温条件下就能蒸发。所以它能够吸热,然后达到蒸发的状态。再经过一个加压的装置,给制冷剂加压之后,输送到室外,由于它吸热之后再被加过压,到室外之后就会比室外温度还要高。我们知道温度都是自然而然的由高到低运动的,那么这时候室外的氟就会自然而然的散热,我们加个风扇只是为了加速它的散热。在把热能释放到室外之后,氟会经过一个释放压强的装置,由于压力变小了,我们的沸点也就变低了,这时候气体会凝结成液体(因为它沸点变低了)。到这一步的时候,我们就完成了到第一步的一个周期,从而形成循环。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我们站在室外空调的附近,通常是非常热的了吧?因为氟在室外的时候,任务就是要释放热能。所以我们才能感觉到特别热。包括室内的冰箱也一样,我们把手放到冰箱的后面,通常会感到很热,因为它把冰箱里面的热能释放到冰箱外面了。

最后给个可能会很“惊喜” 的周期的例子:

生命的演化。

仔细想想可能就会感受到周期的可怕之处了,整个生物界最重要的概念也许就是周期了,从我们身体里的DNA到细胞到物种演化,他们都是想要完成一个任务,回到初始位置,然后重复。比如DNA,在它复制了自己之后,就会回到一开始的状态,准备下一次复制,这个动作就是周期的运动方式。细胞呢?从之前举的神经细胞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活动方式也是相似的,把自己接受到的神经信号传递给上级后回到起始位置,准备好继续传递下一个传递信号。这也是周期的运动方式。

让我们把视野放的更大一点,整个地球的物种进化也是一种周期。只不过这个周期不再是把一个木棒削的更尖这么简单了,而是每个物种在不断复制自我(繁衍后代)的时候,DNA会犯一些随机的错误,而这个错误再经过亿万年的重复并且适应环境的同时,造就了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世界。

也就是说,我们整个生物界都是在不断重复的周期中进化的,而这些重复的周期为了适应环境,会把有用的“错误”给保留下来。没用的错误淘汰掉,最终形成各种各样的物种。有的学者就会管这个叫达尔文周期,因为它代表了生物进化的一种周期。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种不断重复、试错的机制,哪会有我们这么繁杂的生命呢?所有了周期这个思维工具呢,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进化到底是怎么来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了这种演化。

大家有空的话可以点开这张图的原图,图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包括鸟类、植物、鱼类、哺乳类。其中还包括一些灭绝的生物,它们用图案表示出来了,里面有恐龙等生物。

好了,周期这个思维工具基本就讲完了。

我还想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个人经历。因为周期这个思维工具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概念,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生活中遇到的事情。https://mp.weixin.qq.com/s/pO5YO-JZQ_atdTzBtxrgtA

这篇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文章,作者是成甲。不知道咱们群组里面有没有读过成甲的文章,我是上研究生的时候读的这篇文章,当时我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触很深,尤其是下面这张图给我印象很深。成甲在讲复利这个概念,他提到了一个方法,就是如何利用起复利这个概念。他讲到的方法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跟我们今天讲到的一个思维工具的运动方式非常相似。

没错。就是周期的运动方式,所以我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就豁然开朗,因为我理解了周期这个思维工具,然后我看到他这种方式能够促成复利效应,所以我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就想怎样利用它来帮助我的学业。就是说我怎样利用A来保持B,从而加强A来这么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一个周期性运动来帮助自己学习的更好,能够为找到更好的工作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我当时就想我应该主动去找教授,参加教授的科研,因为参加教授的科研不仅能把我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用起来,还能够在简历上写下自己的经验,这样我在找工作的时候就有了比别人更好的起点。

所以我想到了这点我就去做了,最终结果我确实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实习的机会,在那年的暑假,我就拿到了一个实习的机会。而这实习正好又是一家做空调的公司,叫Carrier,所以我跟空调挺有缘的,今天就把空调的例子放出来了,大家就烧烧脑,理解一下周期的运动方式吧。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读书中利用周期这个思维工具来理解书中概念的例子。这本书叫The power of habit, 就是习惯的力量。我最近在读这本书。书中讲了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实验。实验人员把一个老鼠放到一个迷宫中,但是这个迷宫是一个很简单的T字形的迷宫,就像图片中这样,刚把老鼠放到起点,然后把那个小门给关上,然后就会释放一个信号,一个click的声音,然后就把门打开,老鼠听到这声音之后,它就看到门打开了,它就会在这个迷宫里寻觅,直到它找到一个放在角落里的巧克力为止。实验人员在老鼠中的脑子里边儿安装了一个检测装置,能够检查他的大脑活动。

所以他们就利用这个装置来观察这个老鼠的脑部活动,用图画出来就是这样的。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老鼠的大脑一直处于非常兴奋的状态,这就代表它的大脑很好奇。它在听到咔嚓一声响的时候,脑子中会出现一个很很短暂的一个突起的形状,就说明它兴奋了一下,听到声音了嘛,脑中接收到信号,然后你就会发现它脑子的活动其实一直都很高,这说明他脑子中一直都很兴奋。在吃巧克力之后又有一个非常高的形状,说明他脑子中有一个刺激。它第一次在这个找到巧克力的过程中,大脑的活动情况是一直处于兴奋状态的。

紧接着,实验人员又做了很多次这个实验,把这只老鼠放在这个迷宫里面,又让它走,一遍又一遍的让他走。就是不断的做这个实验,做了好几百次。在经过长时间的做这个实验之后呢,你们猜在实验结果发生了什么变化?

就像上面这张图片,在经过长时间大量重复性的活动之后,这个老鼠的脑活动它降低了。你们仔细观察这张图就会发现,它只有听到了响声之后,他脑子中才会有一个突起的脑部活动,就是实际上的脑子接收到信号,但是它在过程中脑活动是很低的,直到他吃了巧克力为止,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在我们不断重复的,进行相同的活动之后,我们大脑的活动实际上降低了,就处于一个类似于催眠的状态,我们是下意识的进行活动。我们大脑并没有主动去参与这个活动。

也就是说,这个老鼠听到响声之后呢,它是处于一个在经过了很多次活动之后,自然而然形成的行为。只有在听到响声和吃巧克力的时候,他打才有反应,其他的时候他是处于类似下意识的行动。

所以作者和这个实验人员有这么个结论,就说在老鼠的大脑形成习惯之后,它只要听到这个响声,它就会进行它日常的工作,也就是在这迷宫中,走到那个巧克力的位置,也就是它的日常工作,直到它吃到巧克力获得奖赏为止。他就形成了一个习惯回路,也就是习惯的周期性运动。

大家仔细看这张图也会发现,之所以老鼠能够形成习惯,实际上它就是在做周期性的运动,每次听到这个响声,他就会进行他寻找巧克力的过程,直到吃完巧克力为止。我当时看到这呢,我就直接非常明确的了解了书中的概念。因为我脑子中已经有周期这个思维工具了,所以我用周期这个思维工具就非常好的能理解作者的意思,也能想象到它的力量,因为我已经通过之前读过类似的内容,理解了周期的力量。

所以呢,其实周期这个思维工具不仅能够让我们理解身边周遭的事情,包括空调啊,大自然啊,以及物种演化,这些就是非常宏伟的概念,还能够帮助我们人体理解人体、大脑、以及我们神经是如何进行信号传递的,进行周期性的运动。最终思维工具还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其他书中的一些概念。因为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些跟它有关的概念,同时它能够帮助我更好的理解我们原本不知道或者相似的概念。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够获益。下次有机会可以跟大家多聊聊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思想实验,同样非常有趣。谢谢!

相关文章

  • 赞友分享计划第2期:《直觉泵及其他思维工具》阅读收获

    大家好,欢迎参与“赞友分享计划”!今天是分享计划的第2期,分享的主题是:《直觉泵及其他思维工具》阅读收获。我是Wi...

  • 2019年第4周总结

    2019年第4周总结 本周首先第1件是关于学习方面: 本周主要阅读《直觉泵及其思考及其他思考工具》一书。该书内容由...

  • 《直觉泵及其他思想工具》

    科学家通常是看不起哲学家的,从爱因斯坦到费曼再到杨振宁这些顶尖的物理学家,都曾蔑视过哲学。 作者将人们看待世界的立...

  • 《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

    这次周六的读书会,选择了一本“浅显”的哲学书来分享。为什么说“浅显”呢?因为作者是一个哲学家,但是他试图把他要分享...

  • 05.沐琋周记(2019.1.7-1.13)

    01|滚雪球 本周开始阅读了一本大部头——《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这是一本重点讲述思维方式的书,以一个小工...

  • 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mobi、epub阅读

    编辑推荐[pdf] 有效思考,让你聪明,有效且正直地思考,让你智慧!哲学也可以反套路、反伎俩,一眼识破唬人的说辞。...

  • 直觉泵

    直觉泵是哲学家丹尼特发明的思想工具,是指在思维实验中通过不同变量来激发系列直觉的工具。直觉泵是某一类思想实验,它的...

  • 《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笔记

    最近在看一本书,叫《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在得到上万维钢老师和何帆老师都推荐过。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些思考工具。 ...

  • 一些通用的思维工具

    题注:本文摘译自丹尼尔·丹内特(Daniel C. Dennett)2013年出版的《直觉泵以及其他思维工具》(I...

  • 科学思维

    前段时间刚看《直觉泵和其他思考方式》没啥收获,不过最近从书名中突发奇想,我可以自己制作思维模型,以便于自己思考。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赞友分享计划第2期:《直觉泵及其他思维工具》阅读收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bng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