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从脱离母体,就开始了从未有过的全新体验。既有在妈妈肚子中时似曾相识的温馨和舒适,也有陌生世界带来的不安和恐惧,当然还有尿不湿漉漉的不适,这些全都会让宝宝忍不住哇哇大哭。
孩子出生后接触崭新的世界,这也是慢慢了解陌生的全新情绪的过程。接触新情绪的方式不同,孩子大脑回路的连接方式也不同。孩子刚出生时,维持生命所需的脑干已经发育完成。所以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便可以自如呼吸、吸吮乳汁、调节体温和睡眠等。我们在前面讲过,脑干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与爬虫类的相似,所以又称为“爬虫类脑”。对于新生儿来说,虽然维持生命所需功能的“生命大脑”已发育完整,但感知和调节情绪的“情绪大脑”却犹如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一样。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新生儿没有情绪。虽说尚处于幼儿阶段,但新生儿拥有情绪是可以确定的。出生8小时的新生儿,当他闻到氨水的味道时,会皱皱鼻子、扭过头去,表示厌恶。新生儿会用笑和哭来表示喜、恶情绪。所以,情绪管理训练从娃娃时就可以进行。
新生儿表达的是最为元情绪的两种情绪,快乐与痛苦。这两种元情绪会以极快的速度分化,在孩子八九个月时,便可以表达和分辨人类七大基本情绪。
由于新生儿的视力很有限,只能看到25~30厘米范围内的物体。为什么只能看到差不多两z拃的距离呢?因为这个距离刚好是孩子被妈妈抱在怀里时,他们望向妈妈的距离。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在孩子尚未连接大脑回路的情况下,首先要构架的就是同父母(或其他养育者)之间的关系。因为唯有养育者和孩子之间的信赖感和纽带感,才是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这是关乎生存的问题。
婴儿在这个阶段,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其中最适合与父母形成纽带感的学习时间,既不是睡觉时也不是发火或困倦时,而是“安静的清醒时间”。这个时间尤为短暂,只不过是一天24小时的1/10左右,即2.4小时,这是孩子和父母缔结情感纽带的黄金时间。可是这2.4小时并不是连续的,而是呈片段形式分布在一天24小时的某个区域中。因此,只有24小时陪伴在孩子身边,才有可能不会错过孩子“安静且清醒”的每个瞬间。
每个孩子生物钟不同,孩子独自处于“安静且清醒的瞬间”时,,也会因为周围没有亲人适时出现,而无法体验和增加纽带感,一样会错过最佳时机。
新生儿面对崭新的世界,肯定会觉得非常陌生与不安。养育者的最大任务就是帮助孩子排除这种不安感,给孩子安全感和舒适感。有一项研究观察,亲生母亲和孩子之间存在沟通障碍的竟然多达70%。也就是说,只有30%的人能够顺利进行亲子间的沟通。由此可见,想要和孩子达到顺利圆满的情感沟通,必须经过反复的磨合,。
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安全感和舒适感。足以危及生命的威胁和不适感,会引起孩子的恐惧与不安心理,并直接影响对这类信息极度敏感的大脑扁桃体和记忆处理器官海马体的结构及功能,市孩子的抗压力大大减弱。
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便通过感觉来接触世界。尤其是孩子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呼吸、吸吮和吞咽功能最活跃。最初的三个月里,婴儿通过触觉、味觉、嗅觉、视觉、听觉和平衡感觉等接收信息,因此他们的感觉非常敏锐。婴儿还会通过舌头和牙龈的触觉来获取周围事物的信息,所以才会不加分辨的把所有东西都放进嘴里咬。
孩子的感觉按从头到脚的顺序发育,当他们满五周岁时,相比手的感觉,脸部和嘴的感觉会更敏锐。婴儿的味觉在胚胎受精后的第八周开始形成,嗅觉则在孕后第28周发育到可以感知妈妈摄入和吸入的食物味道。婴儿出生后,能立刻区分甜、酸和苦味。出生后的第10天就能分辨出妈妈的文胸衬垫与别人身上的气味不同,并且倾向于妈妈的体味和母乳味道。
相比鲜亮的颜色,婴儿更喜欢黑色和白色;相比静止的物体,新生儿更喜欢动态的物体。出生一周的婴儿,对人的面部更感兴趣,尤其是妈妈的脸。他们更在意下巴、额头,头部和耳朵等的大致轮廓,以了解对方的整体轮廓为主,对于鼻子、眼睛和嘴等面部的中心特征不太感兴趣。
如果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听过包括妈妈在内的家庭成员的声音,那么他们出生之后,可以立即分辨出妈妈的声音,随后几天内还可以认出爸爸与其他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声音。但相比其他感觉器官,婴儿的听觉发育缓慢的犹如乌龟爬行,尤其是语言发育能力更缓慢。孩子对音乐(旋律)的判断比语言容易许多,但尚不能像大人一样辨别出背景声音和主唱。因此,在和婴儿对话时,最好关掉电视、收音机和音乐,和孩子面对面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在安抚孩子时,重复型的舒缓音乐和旋律比语言更有效。
最初的三个月,孩子身上表现出的三种最基本情绪是什么呢?高兴、愤怒和害怕。情绪可通过主观感觉、身体上的生理变化及行为变化来判断。如果家长为了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经常刺激孩子五感(即人的五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3~6个月,正面情绪交流非常重要,出生三个月的孩子已经会表达伤心的情绪了,愤怒大概在出生4~6个月时出现,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目标感;(如果孩子想要伸手拿玩具,大人拿开,孩子几乎无一例外都会生气)。婴儿从六个月大时,就开始辨别他人的情绪了。婴儿可以分辨出开心的笑脸和难过、沮丧的脸。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到孩子和妈妈在情绪上是紧密相联的,无论是对于妈妈的表情还是语调,孩子都会用全身心做出敏感的反应。
6~8个月时,解读孩子的情绪;孩子可以感受好奇心、喜悦、不满、害怕挫折等情绪,而且还能学会用全新的方式来表达这些情绪。孩子出生后,快则从六个月起,便开始认生了,即对陌生人感到害怕的反应。从六个月开始会爬,周岁时则可以站立行走,这个时期孩子很容易跟着陌生人走,会迷路或被拐骗。出于本能孩子认识到只有和特定的某个人有特别的亲昵感时,自己才会安全;这就像心理学上乳牙的萌生期一样,认生现象早已被升级到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自然阶段。
出生六个月之后,孩子和父母的亲昵关系会正式形成;六个月到两周岁,是形成亲昵感的关键时期。通常出生八个月的孩子会感到分离的焦虑,这是由亲昵感形成方面存在问题导致的。如果说在这个时候有不得已的情况下必须改变养育者时,最好错过五个月到24个月以后再更换,因为孩子突然和养育者分开时会经历一种“感情创伤”,如果是在认生现象最为强烈的7~18个月月龄时突然和熟悉的养育者分离,那孩子的分离焦虑感和亲昵障碍会更明显。
孩子出生后6~8个月时,情绪表达更丰富。这个时期的孩子很喜欢各种游戏,包括模仿爸爸妈妈的表情。所以父母不但要解读孩子的情绪,用表情给予积极的回应,还要用说话方式来参与,这样才会更有效。
9~12个月时,就能分辨出别人是否接纳自己的情绪了。这个时期孩子还会领悟到,人和物体不会消失不见,他们将客观存在者。妈妈可能会展示离开身边,却不会永远消失不见,过一会儿就会再次回到自己身边。孩子满12个月时,会对妈妈的情绪和态度做出敏感的反应。妈妈若对新玩具开心的笑,那孩子也会对这个玩具,表现得非常喜欢。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参照”意思是根据社会性依据或信号,使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与之适应和改变。
周岁前后的分离焦虑,很危险!上面也说了,如果想要更换养育者,最好避开“认生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