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再看了一次1994年上映的电影《申肖克的救赎》,这部电影堪称经典。这么多年过去了,每一次看它时内心仍然受到深深的震撼。无论何种原因,人一旦进了监狱就没了自由,没了尊严,一切都没有了。监狱长训导新来的犯人时说的是:“欢迎来到申肖克监狱,从此以后,把信仰交给上帝,把贱命交给我”。犯人都是不被当人看待的,尊严被无情践踏。犯人在监狱中被打死是常有的事,他们连名字都没有,有的只是一个编号。
在修屋顶时,主角安迪冒着生命危险说服狱警队长免费为其报税,为其他犯人每人争取到了3瓶冰镇啤酒,很明显安迪不是为了获取狱警队长的信任,也不是为了讨好其他狱友,而是为了让自己和大家感受一下作为自由人的快乐。安迪在整理图书馆新到的书籍时,偶然发现了一张唱片,他不惜冒着惹怒监狱长的代价也要把唱片的音乐通过监狱广场的大喇叭播放,为此换来的是2周的黑屋囚禁。观众们被主人公这2周的黑屋囚禁换来2分钟的自由人的做法感到震惊。同时这也衬托出了监狱中极度匮乏的就是“自由”。
我想,这部电影让人追捧的原因,绝不仅仅在于天才的银行家安迪经过20年的精心策划,最终成功越狱并且扳倒监狱长的大快人心。而在于它唤醒了最容易被观众忽略掉的自由。我们对自由的肆无忌惮地挥霍和狱中人对于自由的强烈渴望(哪怕是为了博得一刹那的自由人的感觉而甘愿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形成的鲜明的对比。让观众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已经无限美好。
当然,也不是要让正常人都去和犯人对比。只是要有清晰的认知,我们每个人的自由不是理所应得的,它是有代价的。其实,现实社会不也正是这样吗,我们的工作,生活,都是不停的在自由和不自由之间进行切换。我们的自由都是由不自由换来的。
当我们服务他人的时候,此时我们是不自由的。当我们享受他人的服务的时候,此时我们是自由的。
自由,不仅是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更在于你不想做什么的时候就能不做什么。你打算用多大的代价换取你想要的自由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