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90年出生在西北河西走廊的一个农村,上面有一个哥哥,父母以务农为生。
小时候,我一个生活在省会城市的伯伯,每年过年都会去我家,对我说,孩子,你们家穷,读书是你唯一的出路,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不过苦日子。
当时的我,什么都不懂,不觉得自己是个苦孩子,因为周围的人都过着和我们家一样的生活,庄稼地里的收成是家庭的唯一收入来源。粮食和蔬菜基本能自给自足,逢年过节家里会买肉,除了我们上学也没有其他开销。
只是随着年龄的增大,我开始好奇外面的世界,总觉得外面是五彩斑斓的。在十五岁的我的认知里,外面的世界很远,大概要坐十几个小时的车的距离。
01
村里那个十六岁出去打工的女孩,不到二十就结婚了,习以为常的消息,让我后背发凉。我害怕在一个地方过一辈子,我还没看到外面世界的真实模样。
初中时,我爸妈对我的态度是,考上好点的高中就上,考不上就去打工。为了逃离打工仔的命运,初三的我压力很大,但动力也足。加之哥哥的榜样力量,我顺利考入当时不错的高中。
上高中后,周围的同学有家里条件好的,有特别艰苦的,差距显而易见。交朋友也基本是有界限的。从行为方式到兴趣爱好,都差别很大。那时候,我没有去过电影院和网吧,也没有课外阅读和旅行经历,城里的孩子聊天,我听不懂,更插不上话。
当差距很大时,就没有心力追赶了,自然而然的,农村来的孩子报团,城里的孩子一起耍。
高中的我,关于生活和生命,思考很多。虽然只是自己想的,但却最有说服力。我希望自己长大后,可以选择多一些,视野宽一些。如此,我的后代,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定能比我上几个台阶。
有些差距,是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去缩小的。
虽然高考还是经历了坎坷,考了两年。但总算是考上了省属师范大学,距家乡近400公里。于我,这个龙门算是跳出来了。我知道,我终于不用担心过一眼看到头的日子了。带着家人的期望,满心欢喜的奔向我的大学。
02
大学,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差距没有高中时那么明显,大家都是大学生的身份。大学期间,我想明白了伯伯的话,通过读书,走出来,才可以和更多的人相遇,身份的差别随之逐渐模糊。
是读书,让我有机会和更多的人一起学习新知,探索未知。
大三那年,参加实习,环境有点恶劣的地方,一群勤奋的高中生。那样的画面,让我想到高中时的自己。做一名乡村教师,也许伟大,但我不想成为其中一员。随即决定考研,继续读书。
后来读研,毕业,我选择留在就读大学所在的城市。一方面,待了七年,各方面都适应;另一方面,离家不算远,方便探亲。
在现在的城市生活,困难仍然会有,但至少,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有了更多可以选择的机会,不用太过勉强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情,这就是我一直想要的,也是读书带给我的。
结语
诚然,当下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接触很好的资源,甚至一些读书很少的人通过个人努力发家致富。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像我这样的普通人,读书这条路,是我走过最好的路。
毫不夸张的说,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使我的人生有更多可能,让我离自己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