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视角有4种:作者“我”,成年若瑟夫,童年若瑟夫,家人。
前3种视角很容易看出,“家人”视角则是包含在“童年若瑟夫”的叙述中,与“童年若瑟夫”交替出现,互相映衬;“家人”视角为主。“家人”算不算视角呢?
视角的焦点 在一个人物身上:于勒叔叔。
环绕于勒叔叔的变化,各有各的表现,闹出了一出笑话,意味深长的笑话。原来一切都是幻想,所有的期盼与等待,早已注定是一场空。极度贫穷催生了极度幻想,这算心里逻辑吗?贫穷与幻想的不可跨越的沟壑,给人巨大的失落。哦,想起了“故事公式”,那就用它来分析一下。
欲望:渴望见于勒,用他的钱过有钱人的幸福生活。
行动1:每星期日,全家去岸边等待于勒归来。
行动2:拟定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用于勒的钱置一所别墅。
行动3:用于勒的信打动女婿答应女儿的婚事。
障碍:于勒去南美作长期旅行,迟迟不见回国。
危机:遇到一个很像于勒的穷水手。
意外:于勒在美洲生意失败,沦落为一个又穷又老的水手。
结局:从此不见于勒
这就是故事的梗概。造成家人行动变化的是于勒的巨大变化,对他的描写有两种方式:虚写与实写。
于勒从无赖变成有钱商人从别人口中说出,是虚写;变为穷人则是直接描写。从虚到实,给人一种发现真相的感觉。
另外,每个人物的语言动作都栩栩如生,尽管非常简洁,让人羡慕。
段落的衔接也很精彩,比如:“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最后那句:“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寥寥数语让人怅茫,是不是跟视角从“家人”转为“童年若瑟夫”有关?
另外,我觉得有一个普遍的认识不太正确:这个故事的主题。官方化的传统的套路化的解释都是:金钱对心灵的异化,批判那对夫妇的行为。我觉得不准确。故事写的是一个关于贫穷的典型的故事,几乎就在我们每个人中,所以应该同情那一家人,他们的幻想更反映了他们的贫穷,用他们的幻想突出了贫穷,是一个幻想破灭而愈显贫穷绝望的故事;是什么造成了贫穷,并由贫穷导致了心灵的变异,更应该谴责的是背后的原因。所以社会主义要脱贫致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