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法,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底层思维,一种规律性的法则。
他很像一幅画作的底色,数学中的勾股定律。
旅游产品不同于其他商品或服务,他的组成部分较多,空间分布和时间交错,产品的好坏取决于游客的喜好与感受,是一个由硬件+软件共同组成的产品。

旅游产品设计看似庞杂,影响最终项目的呈现有诸多的因素。但其实在策划和设计的每一刻若都将这些思维和法则融入其中,那产品成功的概率就提高了很多。
用系统思维照应动态全流程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城,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旅游产品的策划和设计是必须“一次性把事做对”的活儿。
主题立意、核心吸引物的选择以及相应的环境打造,如果在试错之后再推倒重来,那成本代价是巨大的。
产品的产生从本质上讲是用创新的、更好的方法帮助客户解决未被满足的需求或问题,现在流行的说法叫“痛点”。
所以,如果没有创新、或比现有同类有提升的产品只会在一诞生的那一刻就面临竞品残酷的厮杀。
所谓系统思维,就是用关联的、整体的、动态的方法来设计产品。
举个栗子,近5年来,观花游逐步形成了近郊游的一个细分类别,花海、花田的增多也带旺了游客的观花需求,并且已然成为春季档刚需旅游产品。
当我们要设计一个观花项目的时候就必须用系统的思维来统筹:
花海是独立项目,还是组团项目?
是核心吸引板块,还是拼盘板块?
是导流项目,还是收益项目?
收费还是免费……,

不同的设计会直接导致对游客的宣传定位不同,营销和管理的模式不同,甚至竞争对手都会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当我们在设计旅游项目的时候能将整体的、关联的、前后期动态的因素做通盘考虑才能抓住项目的生命线,才能实现项目从起心动念到设计策划、到规划修建、到管理营销高效流畅。

这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不是孤立存在,它们相互作用,产生关联性。很多事物组合在一起,加上相互之间的关联,就构成了系统。
他们会用一种你理解或者不理解的方式精密运作,比如货币政策会影响房地产市场,人员结构扁平化会刺激到员工的积极性。
用蓝海思维跨越竞争对手的拼杀
【蓝海战略】是2005年最具颠覆性的一本书,他明确的将市场划分为红海和蓝海,主张企业应该超越竞争,开创新的市场需求和空间,到无人争抢的市场去赚钱。

作者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对108家公司新业务项目的跟踪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
顺着蓝海战略延伸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蓝海工具:

Ms.亮认为:在我们设计旅游产品的时候必须用到这个工具。
在充分分析市场现状和竞争对手之后,绝不偷懒的拿出纸和笔,画出这个四格工具图把自己的旅游项目进行剔除、减少、增加和创新的内容一一填上。
多次的反复修改后,在市场环境中我们与竞品相比较而言自然就能够做到:
核心点聚焦,在关键竞争元素上集中火力;
另辟蹊径,不以竞争对手为标杆,而是跨越性占领市场;
主题清晰,没有纷杂的信息传递,快速建立独特的品牌。
用差异化思维塑造自身个性
旅游的本身就是人们在日常紧张的工作与生活中的调剂品。
旅游产品的特质就是要满足人性中喜新厌旧、追逐刺激的本能。
所以,旅游产品比其他任何商品更需要有差异化。用差异化的思维来设计产品才能让项目独树一帜,拥有自己的个性。
旅游产品的差异化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
1、创造一个品类
“不能成为品类第一就创造一个新品类”。这么刁专的思路可不是我想出来的。这是特劳特在1972年提出的概念,并称之为“定位”。
这位大牛的定位理论在2001年击败著名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和著名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被美国营销协会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
不是浪得虚名呀。
定位理论有效的基础是消费者的五大心智模型:
消费者只能接收有限的信息,
消费者喜欢简单,讨厌复杂,
消费者缺乏安全感,
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不会轻易改,
消费者的心智容易失去焦点。
每次看到这个模型,我总是情不自禁的要点五次头。
的确,全球最高的山峰是哪一座?大部分人都知道:珠穆朗玛峰;那第二高的呢?估计就很少人知道了,是乔戈里峰;那第三高的呢?估计你都没有听说过。大多数人只能记住第一,最多记住第二,这种情况是人类心智模式决定的。
中国最贵的商业咨询师之一刘润曾经分享过一个精妙的案例。
非洲的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海拔5895米,但把它和珠峰相比那简直是自找鄙视。聪明的非洲人在登山界开创了一个品类叫做,“人类徒步可登顶的最高峰”,即,其他的山再高都要借助缆绳、悬梯、冰镐才能登顶,靠双脚就能走上去的“我”是全球最高的。这一下子就给乞力马扎罗造成了极大的话题性,徒步挑战者纷纷前来。

所以,我们在设计旅游产品的时候占领游客心智的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定位,而定位最有效的实施手段就是占据一个新品类并成为第一。原因嘛,请参看上文的五大心智模型。
2、创造或设计一个极点
所谓极点,就是“首创”、“唯一”、“第一”、“最”一样的东西。
极致的东西总能调动人的好奇心,增加游客的购买欲望;消费或体验了这样的东西,游客也能自动生成自豪感以及难以抑制的炫耀本能。
广州长隆欢乐世界就以拥有“全球最大摆锤”为卖点之一。

“最高的主题乐园城堡”(和各个城市攀比摩天大楼的路数一样)、
世界最大“鸟笼”,占地5公顷的“大鸟笼”,可以实现人鸟共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旅游项目都可以像长隆这样大投入大产出,但在某个狭窄的细微处设计一个“首创”、区域性“唯一”还是不难的。
比如,“西南地区首家亲子水上乐园”、“四川唯一户外课堂农场”……
不要贪大求全,加定语,加定语!
用用户思维让游客欲罢不能
游客决定去哪个景区或度假区多源于情感需求,懂得将旅游产品设计得来满足这些情感需求是一条捷径。
所以需要认真考虑:
目标客群有什么情感需求,我通过什么途径来满足他们?
哪种景观和视觉设计更能抓住这些情感?
哪些游乐和服务设施功能更能满足这些情感需求?
哪些设置阻碍了游客宣泄情感?
还是拿亲子农场的旅游项目举例。我们得知道虽然服务的对象是孩子,但实际的拍板人是妈妈,那这些年轻的妈妈和孩子们在这个旅游产品上想得到哪些情感需求呢?

当认真解读分析出这五大情感需求后,我们在设计亲子农场的产品时就该牢牢紧扣这些需求,无论是在游乐设备的选择上还是游览环节的设置上。
这一套玩得最好的大概是政治家们,他们最懂得利用大众的恐惧心理来支配人们的行为。比如:声称恐怖分子企图破坏城市,或者民众可能面临食物短缺等,触及这类基本的安全需求,最容易让人们言听计从。

另外,良好的体验感是一个旅游产品的命脉。对于旅游产品的评价是一个特别唯心的东西。
从一开始的听说(景区形象)、到详细的了解(景区营销),到决定购买前往(分销渠道)、到享受消费(景区管理服务)、到结束离开(形成整体感觉)、到是否愿意分享与他人(景区评价)的全过程都是我们给游客塑造体验感的机会。
好与坏都是从细节开始,并贯穿于每一个细节,要能够让游客有所感知,并且这种感知要超出游客的预期,给他们带来惊喜。

我至今都还记得七、八年前去入住苏梅岛的一家度假酒店,当时天气很热,我们辗转找到酒店已经有些筋疲力尽。结果一进大厅,充足的冷气一下减缓了烦躁,漂亮的服务员更是为我们端上了一杯迎宾特饮。
湛蓝的手工玻璃杯里漂浮着冰块(注意,不是纸杯),搅棒居然是一截植物的茎(好奇怪又好生态),喝上一口,酸甜适中,当时那个感觉……,貌似那次的苏梅岛之行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个点了,这就是惊喜!
小结:
优秀的旅游产品设计时必须用系统思维、蓝海思维、差异化思维和用户思维构建起产品势能。

一个旅游项目想成功,第一步必须把产品做得好,把产品这块巨石推得越高越好。
产品积蓄的势能直接决定了项目最高可以达到的销售量。
当景区开门迎客的时候仿佛是巨石开始下滑,势能转化成为动能。
而营销和渠道就是用来减缓阻力,把势能转化为最大的动能,实现游客注意力抓取和购买刺激。
广告、线下活动、热点营销、加入行业协会、拿各种奖项,都是为了提高游客对我们的优先选择概率。
当景区进入成熟期的时候就像巨石水平滚动,你用渠道,继续减小阻力,通过大量铺设渠道的方式线上线下互联,让游客一旦有了消费欲望,我们的景区就触手可及。
就像本文的配图一样,【催眠大师】,我很喜爱的一部国产片,将这四种底层思维贯穿于旅游产品的设计当中,无疑就像催眠大师一样,洞察人性,了解需求,明白缘由,会用工具,你说结果会怎样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