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I末渡
“有罪......有罪......有罪......有罪......”
有那么十几分钟的时间,像刀子捅在一个十二岁男孩——杰姆胸口的“有罪”声也像一把利剑刺透了我的心脏,我不觉悲从中来而泪流不止。看不下去,只有暂停。
我没有在看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而是二次翻开了同名小说的书页,但那“有罪......有罪......有罪......有罪......”的声音,就像电影特效制作出来的一样,一直缠绕在我耳际回荡不绝,听起来就像在某座“云深不知处”的山谷里的绝望吼叫,沉重、痛苦、凄惨到惊魂。
《杀死一只知更鸟》以孩子的视觉去描写一个成人的世界,看起来似乎有些残忍,但作者用一种充满温和、慈爱,几乎可以说是宁静的笔墨向孩子们灌输了这个世界“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价值观,指引着他们走向人性和人类都该拥有良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种族歧视历来有之,在西方更胜。美国在19世纪就发生了南北战争,虽然摧毁了奴隶制,但黑人在内战后的重建时期仍受到多方面的歧视和种植场主的剥削,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黑人都没有得到过起码是人的尊重。
《杀死一只知更鸟》写得就是这个时期的种族偏见,而比这个种族偏见更加丧心病狂的种族大屠杀才刚刚开始,那就是世界级恶魔希特勒留给人类永难消失的记忆。
希特勒一生都在屠杀犹太人,对于当时的整个世界而言,独裁者的政治迫害令人闻风丧胆,可以说,希特勒的邪恶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事。凡是稍微有点人性的人们,都在唾骂、都在指责、都在引以为戒。
然而,自称来自于民主国家的美国民众,他们可以对希特勒迫害对德国贡献最大的好人——犹太人的恶行嗤之以鼻而痛心疾首,却对本国的白人针对黑人的歧视和偏见视而不见。种族的优越感可以豁然蒙蔽掉他们的双眼和良知,致使他们认为善良的黑人勤恳地为他们服务、以及对美国所作出的贡献都是对邪恶本性的救赎,是生为黑人的本能应该。无论黑人如何努力地做到比白人更有修养、比白人更有内敛,白人们对于“黑鬼”的歧视仍旧根深蒂固。
他们就是带着这种偏见定了一个无辜黑人小伙子的罪。
“有罪......有罪......有罪......有罪......”
小伙子叫汤姆.鲁滨逊,一个勤勤恳恳为白人东家干活、经常帮助可怜的白人小姐马耶拉、断了左手的残疾人。就是这样一个连东家都肯出面担保的老实人,却被引诱他而未得逞的白人小姐马耶拉诬陷为了必须死的“强奸罪”,而几乎所有的白人没有等开始审判就潜意识地认定了汤姆有罪。
当然,我们要清楚地相信,“几乎”并不等于全部。还是有微乎其微的小部分白人会站在道德最高点进行对“人人生而平等”的力争,尽管这种力争的结果依然是以螳螂挡臂、以卵击石的惨败而告终。
占比相差太大了。
全梅科姆镇只有一个律师敢出面为受害者辩护,十二个白人组成的陪审团只有一个(还只是可能拖长了点审判结果时间而已的)陪审员肯判受害者无罪。
法官的影响、白人主人的证词、当庭的真相辩论都不起作用,那个因可怜白人小姐没有朋友、没有人帮她而上前帮忙做好事的汤姆.鲁滨逊,从他滋生出善心的那一刻起,厄运就已昭然若揭,必死无疑。
“阿蒂克斯——”杰姆凄楚地叫了一声。
阿蒂克斯在门口转回身来。“儿子,什么事?”
“他们怎么能这么做?他们怎么能这么做?”
“我不知道,可是他们做了。他们以前做过,今天又做了,他们将来还会再做,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好像只有孩子在哭泣。晚安。”
只有孩子在哭泣,只有孩子在哭泣.......
《杀死一只知更鸟》的背景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时的经济大萧条年代,讲述的是在美国南部的梅克姆镇上,“三个孩子平静的生活被两桩冤案彻底打破,传闻与事实,坚强与软弱,正义与邪恶,忠诚与背叛,他们在痛苦与矛盾中艰难地拨开生活的重重迷雾,见证了人性的污秽与光辉,理解了真相的残酷与无奈,也感受了人间的温暖与真情......”
凡是最好的,总是到最后才出现。有些好来得有些晚,就是在考验着我们将如何去坚持?如果我们是汤姆,我们能坚持着等着希望渺茫的上诉吗?一个连孩子纯真而愤怒的哭声都引不起丝毫涟漪的“清高”世界,还有什么真相值得我们坚信、坚持?
两桩冤案里的“另一只知更鸟”是孩子们从大人们的传闻中听来的怪人拉德利。这个童年就被父亲摧残的年轻人,常年足不出户地关在不见天日的黑屋里,成了孩子们眼里的“恐怖怪物”。然而,就是这个被谣言定了罪的“怪物”,多次以默然的方式帮助着、关心着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甚至到最后还救了这些孩子的性命,杀死了那个害死汤姆的白人小姐的父亲鲍伯.尤厄尔——一个一辈子都在垃圾场里跟苍蝇争抢食物的白人。尽管是一命抵一命,也算是间接地为汤姆报了仇,但那些曾给汤姆定罪的陪审员,却是谁都没觉得内疚和羞愧。
那个“只有孩子在哭泣”的时代,看似渐行渐远,与我们这个没有炮火战争的和平社会毫不相干了。但是,真得没有相干吗?
有的。
有的就是人类的未来,未来就是对孩子教育的期盼。人类之所以得以延续,就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教育和思想传承。
从这点来看,我认为,早成鳏夫的阿蒂克斯无疑是世上最好的父亲。他不仅是个具有高尚的职业操守和道德的律师,还是个伟大的思想启蒙家和教育家。
他让孩子们自由成长,从不以阶层的眼光干预、束缚孩子们成长必玩的“游戏”。当孩子碰上困惑,他会以成年人的淡定和从容如实解答问题,从不搪塞,从不隐瞒或欺骗;当孩子们遇上对大人们生活方式的疑惑,他会以虔诚和赤城的姿态去感化孩子们,让孩子们的心灵得到真善美的洗涤;当孩子们撞上类似冤案的愤恨不平,他会勇敢地以身作则,甚至面对死亡的威胁,他都能引导孩子们理性、公正地看待一切事件和涉及的当事人,以及旁观者。
我们所处的年代,据说是个“最好的年代”,同时又是个“最坏的年代”,意思就是面临这样一个经济利益为上、“三观”系统教育缺失的社会,即是我们的幸,也是我们的不幸。
哦,不,应该是孩子们的幸和不幸,因为世界的未来总属于这些幸和不幸的孩子。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穷养和富养的话题,老实说,这就是钱多钱少的问题,是攀比成风的父母们在作怪,教育演变成了一种商业竞争,好像都是父母的面子问题,并不是孩子本身的成长需要。
何谓穷养?
穷养不是因为没钱就要天生天养,像养小猪一样放任散养,对孩子不管不教,不闻不问。而是可以倾父母之关爱,教会孩子再穷不能穷心志。即便没有书本上的大道理可学,也有父母坦荡荡的言行可以作为孩子成长的借鉴。
要想方设法给孩子信心,关键是父母要走出“穷人思路”的狭窄格局,让穷孩子也有放眼世界、着眼未来的心胸和愿景。就像那些曾经活在种族歧视下被希特勒屠杀未绝的犹太人,如今,他们才是世界上最有头脑最有价值的商人,这得益于他们的祖辈在那种恶劣地生存状态下都没忘记过要穷困潦倒中“富养”好下一代的精神和灵魂。
穷养也不是有钱装穷去刻意地折腾孩子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而是控制一出生就口含金钥匙的孩子的优越感和物质欲。反过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并不是就叫富养,时下许多“富二代”的仓促消亡,就是被父母过度“富养”的结果。
成人与“三观”的偏离,是对下一代最大地伤害,也是最失败地教育。
有句话说:有什么样的孩子就有什么样的父母!
一个孩子走出来穿着朴素而干干净净、文质彬彬而落落大方,不吵闹、不自闭、也不人来疯,就可足见他(她)的父母是有素养的人,穷一些的穿着也会是清清爽爽,骨子里绝无那些花里胡哨的诸多教育强制性地灌输给孩子。
一对父母走出来,男的不修边幅,女的邋里邋遢,男的一说话就爆粗口,女的一开口就尖酸刻薄,那么,就算他们一身都是穿金戴银,那也不见得就是珠光宝气,而是怎么看就怎么俗气。他们教养出来的孩子,很少会没有他们的一点“基因”,就别去要求孩子们学有什么气质了。
那么,究竟要怎么养才算得上富养?
《杀死一只知更鸟》就能提供给我们最好的借鉴和效仿,不妨立即去看看?!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写作训练 第 272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