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因效应是1957年由心理学家家A·卢琴斯提出的,它是指最新出现的刺激物留下更深印象的心里效应。
实验表明,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意义的刺激物依次出现时,印象形成的决定因素是最后出现的新刺激物。例如我们介绍一个人时,前面先介绍他的优点,然后又介绍了他的缺点,如果听众由于后介绍他的缺点而对他形成了较差印象的效果就属于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我们在背诵单词或者课文的时候通常都有这样的感受,对于最后记忆的东西明显会比中间的内容印象深刻。
心理学者洛钦斯做了这样的实验。分别向两组被试者介绍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对甲组先介绍这个人的外向特点,然后介绍内向特点,对乙组则相反,先介绍内向特点,后介绍外向特点。在介绍的间隔插入数学演算、听历史故事之类的事情,然后询问两组被试者对这个人的印象,结果显示近因效应明显。
平时和我们交往的人通常都会有一些优点,也有一些缺点。当有人询问我们关于某个人的印象时,如果恰好这个人刚刚帮助过我们,我们给他的评价通常会偏正面。而如果恰好这个人刚刚惹恼了我们,我们给他的评价通常会偏负面。

最后的刺激往往是最鲜明的,也最强烈的,足以冲淡之前的印象。比如在面试过程中应聘者可能之前都表现平平,但是由于最后一道问题表现的很机敏睿智就在面试官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后出彩的表现可以为一个人的表现加分,甚至实现逆袭。
同样,当单位进行调薪的时候,你最后一段时间的表现在领导脑中占的比重会比较大。领导最有可能记住的是你最近一周的工作态度和最后一个项目的完成情况。

当然职场上的发展主要还是看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不能只靠走捷径。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出现平时表现很好,关键时刻却总掉链子的情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