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神话:天空之神——乌拉诺斯
笔者认为,希腊神话中此轴的名字十分的隐晦,隐藏在了希腊神话中第一代神王开天辟地的故事当中。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Hesiod,希腊语:Ἡσίοδος)所著《神谱》记载了关于“天地之轴分离”的故事:
最生产生的确实是卡俄斯(混沌),其次便产生该亚——宽胸的大地……从混沌还产生出厄瑞玻斯和黑色的夜神纽克斯;由黑夜生出埃忒耳和白天之神赫莫拉,纽克斯和厄瑞玻斯相爱怀孕生了他俩。大地该亚首先生了乌兰诺斯——繁星似锦的皇天,他与她大小一样,覆盖着她,周加衔接。大地成了快乐神灵永远稳固的逗留场所。大地还生了绵延起伏的山脉和身居山谷的自然神女纽墨菲的优雅住处。大地未经甜蜜相爱还生了波涛汹涌、不产果实的深海蓬托斯。后来大地和广天交合,生了涡流深深的俄刻阿诺斯、科俄斯、克利俄斯、许佩里翁、伊阿佩托斯、忒亚、瑞亚、忒弥斯、谟涅摩绪涅以及金冠福柏和可爱的忒修斯。他们之后,狡猾多计的克洛诺斯降生,�他是大地该亚所有子女中最小但最可怕的一个,他憎恨他那性欲旺盛的父亲。
该亚和乌兰诺斯还生有另外三个魁伟、强劲得无法形容的儿子,他们是科托斯、布里阿瑞俄斯和古埃斯——三个目空一切的孩子。他们户膀上长出一百只无法战胜的臂膀,每人的户上和强壮的肢体上都还长有五十个脑袋。他们身材魁伟、力大无穷、不可征服。在天神和地神生的所有子女中,这些人最可怕,他们一开始就受到父亲的憎恨,刚一落地就被其父藏到大地的一个隐秘处,不能见到阳光。天神十分欣赏自己的这种罪恶行为。但是,广阔的大地因受挤受窄而内心悲痛,于是想出一个巧妙但罪恶的计划。她即刻创造了一种灰色燧石,用它做成一把巨大的镰刀,并把自己的计谋告诉给亲爱的儿子们。她虽然内心悲伤,但还是鼓动他们,说道:
“我的孩子,你们有一位罪恶的父亲,如果你们愿意听我的话,让我们去惩罚你们父亲的无耻行径吧!是他最先想出作起无耻之事的。”
她说了这番话之后,孩子们全被恐惧所支配,无人敢于开口。但狡猾强大的克洛诺斯鼓起勇气回答了亲爱的母亲:
“妈妈,我答应你做这个事情,因为我看不起臭名昭著的父亲,是他最先做出无耻之事的。”
听了克洛诺斯这样的回答,地神该亚欣喜万分,安排他埋伏在一个地方,交给他一把缺口如锯齿的镰刀,并向他和盘托出了整个计划。
广大的天神乌兰诺斯来了,带来了夜幕,他渴求爱情,拥抱大地该亚,展开肢体整个地覆盖了大地。此时,克洛诺斯从埋伏处伸出左手,右手握着那把有锯齿的大镰刀,飞快地割下了父亲的生殖器,把它往身后一丢,让它掉在他的后面。它也没白白地从他手里丢掉,由它溅出的血滴入大地,随着季节的更替,大地生出了强壮的厄里倪厄斯和穿戴闪光盔甲、手执长矛、身材高大的癸干忒斯,以及整个无垠大地上被称作墨利亚的自然神女们。克洛诺斯用燧石镰刀割下其父的生殖器,把它扔进翻腾的大海后,这东西在海上飘流了很长一段时间,忽然一簇白色的浪花从这不朽的肉块周围扩展开去,浪花中诞生了一位少女。……¹⁷⁸
(笔者注:天空之神“乌兰诺斯”又译为“乌拉诺斯”,大地“该亚”又译为“盖亚”。)

(壁画《The Mutilation of Uranus by Saturn》;作者: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与Cristofano Gherardi;公元1560年作于韦奇奥宫(Palazzo Vecchio))
简述过程即:大地之母肚中的克洛诺斯(第二代主宰神)用大地内物质制成的廉刀隔断了天空之神(男性的代表、父神的第一代)的生殖器,从而导致天地分离。很明显的可以看出,天空为乌拉诺斯,大地为盖亚,那么天地之间的轴在故事的哪里呢?笔者认为,天地之轴及其断裂,正是乌拉诺斯的身份“父亲”、生殖器(男性)的外形,再加上故事中的“镰刀”的内涵的组合。
北欧神话:天国之路——彩虹之桥
在北欧神话中,笔者天地之轴的形象较为明显,即彩虹桥。彩虹桥的故事散见于《老埃达》(The Elder Edda)和《新埃达》(The Younger Edda)之中。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我们来看看茅盾先生在《北欧神话ABC》中的概括:
高临于大地之上,横跨尼弗尔海姆两陲的,是火、水,及空气组成的神圣之桥碧佛洛斯特(Bifrost,虹),诸神由此桥下到地上,或到生命树之根旁的乌尔达泉,他们每天都要在这圣泉旁召开会议。诸神中惟有雷神托尔不从这虹桥上走,免得他沉重的脚步和雷火弄坏了桥。守护虹桥的神是海姆达尔(Heimdall),他在此守护,日夜不离;其武器是一把快刀和一只银角。每当诸神经过这桥的时候,他就吹他的银角作软调,但如果这角吹出高亢激越的声音时,那就是在报警,是诸神之黄昏(Ragnarok)来了,是霜巨人联合着火焰巨人苏尔特尔,要来毁灭这世界的时候了。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北欧神话中的世界之树——这一被描述为连接九大世界的载体,也有类似作用的描述。既然彩虹桥是神域与人类世界的通道,那么笔者认为,彩虹桥应该是和世界之树有关系,甚至可能是世界之树的“一部分”。而神话本身也提到了这一点,神话中描述阿萨神族(Aesir)的诸神每天都会沿着彩虹桥来到世界之树(Yggdrasil)旁的兀儿德之泉开会。所以比较而言,笔者认为,更符合希腊神话中类似事物的,应为神话中的彩虹之桥。
彩虹桥(Bifrost),在古北欧语的意思为“摇晃的天国道路”,是连结神界——亚斯格特(Asgard)和人界——米德加尔特(中庭/Midgard)的巨大彩虹桥。(有学者认为,在《老埃达》中,Bifrost原本指的是“银河”。)
华夏神话:擎天之柱——不周山
不周山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山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据王逸注《离骚》,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训》均考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但不周山终年寒冷,长年飘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达。不周山具体在哪里有多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是帕米尔高原。
而提到不周山,就不得不提到《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此外包括《列子·汤问》、《史记·补三皇本纪》都比较完整地提及了这个故事。当然,可能也是《淮南子》等后世之书籍从《列子》或是其他书籍中转抄了此故事,主体都是共工,但是有的记载的是与炎帝或颛顼争帝位等等多种说法。而从古籍记载来看,《尚书·舜典》等大多数典籍都没有提及此故事,还有部分典籍也是将共工放入了伏羲或女娲的故事当中。并且其中还有不少描述中可以看出,共工并不是个撞毁天地的“恶”神,包括之前提到的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等很多典籍,甚至记载共工可能对天地四时的量度和平稳做出了贡献。所以,共工这一神话人物的定位,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其性质上都是存在很多疑问的。
抛开围绕着共工的迷雾,在流传的故事中,不周山和天柱有着非常重要关联的这一点,是一致的。由此,我们先来来以表格的形式对照一下三大神话中各自的天地之轴之间有什么联系。在此要说明的是:由于篇幅、精力有限,在此仅大致列举中国神话、希腊神话、北欧神话中的相关故事,读者可以自行查阅其他神话中开天辟地以及各类世界相接的故事。
概括起来,除了三者都是各自神话人神世界的连接,笔者认为可以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比:
(一)对语言发音方面的关联性进行探讨。
不周山:三个字的上古音或中古音考证版本较多,其中共同点即共同发音(主要为辅音)是:不发音为“p”,周“tj”(类“章”,韵母为“尤或幽”),山“s”(辅音为s,类“生”,韵母为“ang”类山)。这与古北欧语:Bilröst的发音极其近似。彩虹桥(Bifrost,Bifröst,古北欧语:Bilröst):发音分解为“bi”,“fro”(其中f不发音),“st”。
而乌拉诺斯的生殖器,盖亚为大地之母,则若将乌拉诺斯的此物以男性生殖器的英文来解读,则为希腊语πέος(发音péos,英语penis),而希腊文父亲则是πατρος,音:patros。而《神谱》的某版本中,并未直接表述为“男性生殖器”这一词语(或许是出于隐晦),而是表述的为“父亲的一部分”。(或许在更为原始的希腊语中,男性生殖器的词语本身就来源“父亲”一词,知识有限,未能查证。)
而在英文版的描述中:
Then the son from his ambush stretched forth his left hand and in his right took the great long sickle with jagged teeth, and swiftly lopped off his own father's members and cast them away to fall behind him.¹⁷⁹
此部分被翻译成“father's members ”,也就是父亲的一部分。
而当我们直接从词意本身来探索反而更加清晰,希腊语中的彩虹“ουράνιο τόξο”是由οὐρανός (ouranós, 天空“heaven”) + τόξον (tóxon, 弯弓“bow”)所组成。也就是说,希腊语中的彩虹一词源即是乌拉诺斯“Ουρανός”。同时,英语的彩虹rainbow也同样由两部分组成,雨rain+弯弓bow。乌拉诺斯英语Uranus的词源即是下雨uers,而这也是“小便”urine的词源。
(二)对神话情节方面的相似性进行探讨。
一是,连接点被“损坏”,均是由神人,或者说巨人和神族之间的斗争所引起。不周山是由共工(中国神话中的巨人)争位,彩虹桥是由阿萨神族与巨人之战所引起。希腊神话中看似没有类似于不周山和彩虹桥的事物,但是仔细查看其开天辟地故事,可以发现其实这个连接点隐藏在了关于大地之母盖亚与天空之神乌拉诺斯的分离过程中。也就是说此连接点的“损坏”,正是大地之母肚中的克洛诺斯(第二代主宰神)用大地内物质制成的弯刀隔断了天空之神乌拉诺斯的生殖器,从而导致天地分离。
二是此“损坏”也是形成过程的一部分,并且可能隐藏在了连接处的名称当中。从中国神话中的不周山来说,“不”或“不周”,表明了“山”的形态。“不周”二字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不完整的含义。而且最关键的是,“不”字的甲骨金文正是指的“辛”一类的刀器,也有握于手中的含义。巧合的是,这正与希腊神话中盖亚将镰刀交于克罗诺斯手中,割断乌拉诺斯与盖亚“交合”之处生殖器的过程,在描述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也就是说,不周山这个名称本身如同是对希腊神话这一过程的简要描述,并且隐含在了名称“不周山”的“不”字当中。所以可以推想下,所谓的“不周”,是对“山”的形容,而“山”很可能并非我们现今所表述的“山”,而是一种更类似于北欧神话中的彩虹桥和《圣经》中通天塔¹⁸⁰一类的通道。
(三)要明白“山”“桥”为何物,和“不周山”所隐藏的信息,那么就得来综合地探讨下“不周山”三个字。
不:甲骨文类“辛”。而“辛”之义在第二卷中已提到不少。除开“示”一层的含义外,主要就是“辛”类甲骨文的普遍含义,即金属类的刀器。这两点恰好也与希腊神话的故事相关。
周:其甲骨文

、金文

。通常解读为像种满了庄稼的田园。“周”者,其形和结构与“器”有着非常类似的地方。其“田”中有点,义为“实”,内有物之意,例如“甘”“丹”“井”。同时,一般用作铭刻纪念用的金文中,其“周”加有“口”形,包括现在的周字,仍然保留了“口”形,也说明了“口”形与祭祀的关联。此外,笔者认为,周朝之“周”还有两个更为原始的含义。
其一,要联系商朝的“商”以及“十”字形一起来探讨。分别来看看周、商的历法。
由甲骨文的有关卜辞,我们可以知道殷商时期(约前1300-前1046)行用的历法乃是阴阳历。这时的年有平年、闰年之分,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一年的长度大约已用圭表测量确定。又以新月作为一月的开始,月有大月和小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并偶有连大月的出现。说明这时人们已得知朔望月长度应略大于29.5日。这时的岁首已基本固定,季节和月名有了基本固定的关系。应该说,此时的阴阳历已经初具规模,但从甲骨文中还偶有14月甚至15月的记载等情况看,说明闰月的设置还需由经常性的观测来修订,带有较大的随机性,这是此时仍不脱观象授时形态影响的表现。
西周仍应用阴阳历。周天子有所谓“颁朔”的制度,即每年都要预先向各诸侯国颁布来年朔闰的安排,以及相应的政令。这说明西周时已将朔作为一月的开始,这是人们对有关天文数据认识能力的提高与自信的表现,是向规整化历法迈出的重要一步。¹⁸¹
而同时我们之前就了解到,到了周朝,摄政的周公旦制周礼,明确了四时、四向的祭祀。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看周和商,周者,象四方之齐备,也象四注之完善;商者,“辛”加“丙”、“口”,实表神以日月之照(德)护佑人类之意,或者说“当朝”以日月之德继天而王。日月之德,最明显的表现即是体现在天文历法上。《史记·历书》说“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朝代之初,历法的颁布正是君权统治的象征。通俗一点,也就是《中国古代历法》中所解释的:“臣民奉谁的正朔就表示接受谁的统治”。而除了历法,在日常的生活习俗中,主要还涉及到日月祭祀问题。郭沫若、陈梦家、宋镇豪等学者均从甲骨文研究的角度来探究过殷商时期的日月祭祀问题。冯时先生将其归纳,进一步论及甲骨文中关于日月祭祀的记载和其重要性,并言:
“由于太阳和月亮能够直接为人类提供时间服务,因此很早以来,日月就被先民们奉若神明了。殷人对日月的礼拜也同他们的先人一样,敬肃而虔诚。”¹⁸²
其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周”的本义一直含有“圆满”之义,笔者认为这一点,与上一点提到的“四方之齐备”的含义是一致的。“四方之齐备”正是圆之四分,历之四分之义。而与圆的关联,将在下一章中的“仑”字中进一步解读。而“周”之甲骨文,笔者还认为可能来源于北斗七星之斗口。这一点也将在北斗七星有关的章节中进行解释。
山:甲骨文

,因其形为起伏连绵的群峰故释为“山”。所以现在的“山”字直接缩写成了三竖加一横来表示。而男性生殖器在传统文化以及文字学的考证中,与“山”有关:第二卷中已有部分探讨,在此进一步详细解读。
其一,且、祖与土、山以及男性生殖器的关系。郭沫若先生在《释祖妣》中就考证了“祖”,及其初文“且”与男根模拟物的关联。李零先生在《中国方术考》中也对此做了多方面解读。而“且”与“土”在甲骨文时期属一字。巧合的是,希腊神话中,不周山对应的是乌拉诺斯的生殖器。
其二,土与山、丘的关系。而“山”、“丘”之字形从“土”出,按照现今通俗的解读可以这样表述:“土”为一个“山峰”,“丘”为两个“山峰”,“山”为三个“山峰”。所以,在字义上,“土”一般被解释为了小土堆,“丘”为小山,“山”为大山。
(四)再来从甲骨文“虹”字来了解彩虹。
关于虹的甲骨文

,众多名家都对其进行过探讨。在“虹”与神话的关联方面,学者考证同样不少,笔者认为较为突出的是丁山先生在《古代神话与民族》所列:“《后汉书·五行志》云:‘身五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似龙’……《海外东经》云:‘虹虹在君子国北,各有两首’……‘虹之形状在古代神话中似为两头蛇’。”丁山先生在《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中也提到了“虹”和神话、龙、鲧等事物的关联。
在此字是否为虹字甲骨文时,郭沫若先生谈到:“

是蜺字,象雌雄二虹而两端有首。……盖古人以单出者为虹,双出者为蜺也。卜辞已有

字,此自是蜺。”¹⁸³在字形方面:叶玉森先生推测:“象桥梁形,疑桥之初文。”¹⁸⁴
而论及此字,精简而不失全面者,当为于省吾先生。于省吾先生在《甲骨文释林》中,并且更为详细地分了几个层面进行了探讨,对于前人以及其他学者的考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是,探讨了虹蜺之区别,确认了

为虹字的初文。而非郭沫若先生的考证结果;
二是,归纳了虹霓与神话、自然现象,重点是与灾异的关联;
三是,论及了虹与杠梁、古玉璜形之相似,但于先生认为此非为桥之初文。
《太平御览·卷十四·天部十四》收录《搜神记》中言:“孔子修《春秋》,制《孝经》,既备,斋戒向北斗星而拜,告备于天。天乃有赤气如虹,自上而下,化为玉璜,上有刻文。孔子跪而受之。”今人叶舒宪先生论及“虹”时也结合了玉璜来论,并清楚地表达了“虹”、“玉璜”的思想根源:“以天人沟通为前提的天人合一神话观。借助玉或玉礼器实现天人沟通、神人沟通,礼乐文化的起源。距今6000~7000年,以《周礼》六器之一的玉璜的出现为标志,玉璜代表通天的虹桥,即天桥。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大溪文化、红山文化等,皆有玉璜出现。”¹⁸⁵
叶舒宪先生还提到了多个与玉璜关联的案例,其中有两个特别值得深入了解:“夏启得玉璜而升天的神话”和“西周姜太公得玉璜的神话”。¹⁸⁶


(前图,山西省博物院玉组佩,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后图六璜联珠串佩,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总之可见,虹的甲骨文本身就具有着相关联的外形以及特殊内涵的。而关于彩虹与天地连接之轴的探讨,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彩虹之说,借其形而比喻天地之轴连接的作用;二是,自然现象的彩虹本身就具有连接的作用,天柱或者说天地之轴也有连接的作用,因其本质而可以借用;更进一步说,彩虹(自然现象)的本质就体现天人相接的本质,即本身就是天地之轴的呈现。
第一种情况较为容易理解。即笔者在章前所提到的概念。彩虹因其外形像连接两地的桥梁和存在于天空中的性质,从而被借用至描述天地相交的支柱或通道。而第二种情况,就涉及到彩虹本身的性质。论及此处,笔者认为,还可以结合在前文对于“口”形之探讨。也就是说,

形的虹,有可能表示为“灵之相接的桥梁或通道”。如果这样解释的话,那么北欧神话中,连接人神的被称为彩虹桥就显得有异曲同工之妙了。在希腊神话中,伊里丝作为天后赫拉的使者,是彩虹的化身,负责连接天和地,沟通众神与人间的关系;爱尔兰民间传说中,矮精灵将宝藏收于彩虹的尽头;印度神话中,彩虹是雷电神因陀罗的弓。而在未成形为较大体系神话的文化民俗故事中也能找到与灵魂、与另一世界的说法之间存在关联:鄂伦春族也认为雨后的彩虹是天地相接之处,并以之为神灵而叩头跪拜;缅甸的克伦人将彩虹视为能摧毁人类灵魂的精灵和恶魔;而在台湾高山族人的眼里,彩虹是神灵所架的通往另一个世界的桥梁,它的出现是死人的征兆。
所以正如于省吾先生等学者的搜集考证,虹在古籍和习俗中一般与两种事项相关:一类是灾异,往往跟神灵鬼魂、死亡等相关;二是淫乱之义。而在笔者看来,这些含义,实际都为“口”相关联的意义所引申所致。例如所谓淫乱之义本质即为阴阳相交,而在人看来,与死亡、与故去之人、与神灵鬼魂的关联,实际也为阴阳之交。而笔者需要详细了解这一点的话,读者们还可以返回查看对于水族以及六壬式盘的探讨。
而这种关联,实际上在各民族的神话以及历史、民俗中都存在一项具体的行为来表现这个通道和人与神、灵魂的这个关联。那就是前文所提的“牺”,也就是献祭。举例来说,希腊神话描写的非常直接,在众神与人类的关系中,人类可以通过献祭的方式,或者直接可以说“通道”,则众神将会接受其请求;北欧神话中,奥丁更是将自己献祭给自己,从而获得承载智慧的如尼文字。而在中国神话、历史以及民俗中,这一行为不胜枚举。更关键的是,这正与伏羲之“牺”的本义相关联。
在北欧神话的故事中,除开直接说明彩虹桥连接人神之界,笔者认为至少还存在一个“暗示”,看守虹桥的是著名的光明神海姆达尔,这意味着表达光即是“虹”,光正是虹的本质。光,即是这个“桥”和“通道”。而与世界之树联系的本质,或许也正是“火生于木”所要表达的内涵。在人类的社会的物质中,在五行之中,人所能“创造”的唯一光源便是来自于“火”(所以,这正是为什么木、火如此重要。所以,即使五行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转换的,但是还是有“先后之序”,因为尤其是在五行当中,火虽为光源,但因木而生,木为母,在子之前,故木为第一位)。当然在此也可以顺带提到,也许这也是为什么星体、甚至是雷电这种自然现象,不论在古文字中,还是在神话以及主神的描述中,都与神(申)有关,甚至被描述成神,正是因为这些都是带着“光”的现象。实际上,在北欧神话本身就描述到,奥丁(Odin)曾经撷取穆斯贝尔海姆(Muspelheim)的火焰,用来制作运行在天空的星辰,最大的两团火焰则成为了太阳和月亮。这段故事很直接的点出了在远古的人们看来,“火”与“会发光的星体”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也就是说,在远古的人们的认识中,光是各个“世界”连接的通道和中间物质,是“神”的展现,甚至可以代表“神”本身。光的这种性质和状态,笔者认为或许就是佛家讲的中阴状态、佛道都讲“空”,或者是“空”的延伸“一”,以及《圣经》中讲的“光”(即类似在前文描述摩西在见到上帝后的变化时,希伯来语用了一个词来形容:Keren,这个词本身有多重含义,但其本义为光线,光芒(Beam)等等,只是后来或许被误会成了“角”的含义。而这就需要探讨彩虹的本质,也就是光或者说电磁波的本质与多维空间的关系,这将在下一卷中略有提及。
其实,还有一个更为著名的关于人神世界相交的故事。在大洪水之后,《创世纪》中上帝曾言:
“我要同你们坚立我的约∶凡有血肉的必不再被洪流的水剪灭,也不再有洪水来毁坏大地。上帝说∶「在我与你们之间,以及同你们在一起、各样有生命的活物之间,我所订立的约的凭证,存在永世代的,就是以下这个∶我把我的虹霓放在云彩中,这就可以做我和大地之间的约的凭证。将来我使云彩遮盖大地的时候,就有虹霓要出现在云彩中;那么我就要记起我的约,就是跟在我与你们之间、与各样有生命的活物、就是凡有血肉的、之间、所立的;水就不再成为洪水,来毁灭凡有血肉的了。将来有虹霓在云彩中,我要观看它,来记起一个永世的约,就是在上帝与各样有生命的活物、与地上凡有血肉的、之间、所立的。上帝对挪亚说∶「这就是在我与地上凡有血肉的之间、我所坚立的约的凭证。」挪亚的儿子、从楼船出来的、是闪、含、雅弗;含是迦南的父亲。这三个人是挪亚的儿子;全地的人口是从这三人散布出来的。”¹⁸⁷
当人口布满“全地”之时,人类却做了一件回应“天空”的事情:
那时全地只有一样的口音、一样的语言。人从东边往前行,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作砖,给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便说∶「来吧,我们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我们须要为自己立名,免得分散在全地上。」永恒主下来,要看看人类所造的城和塔,永恒主说∶「看哪,他们只是一族之民,有一样的口音;如今既作起这事来,将来他们所图谋要作的事,就没什么能拦阻他们了。来,我们下去,就在那里使他们的口音混乱,不晓得听彼此的口音。」于是永恒主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止、不建造那城了。因为永恒主在那里使全地的口音混乱,又在那里使人分散在全地上,故此那城名叫『巴别』。¹⁸⁸
叶舒宪先生评说此故事时谈到:“从自然现象上看,虹沟通上天与下地,神话思维借以表达神、人关系是顺利成章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此传说同时还暗喻了人类的语言虽然被打乱了,文化的发展也因此看似渐行渐远,但是其源确是归于一的。同时,显而易见的是,故事中也暗示了“彩虹”和“通天塔”之间“替代”和“呼应”的作用。也就是说,不论是彩虹的样子,还是是普通“山”、“塔”的样子,都是天地之轴的一种形容而已。所以另外一个更直接的线索便是“天柱”一词。《淮南子·天文训》中“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这一句很明显的告诉了我们,不周之山与“天柱”的直接联系。横着看我们看到的是“桥”,竖着看其实就是所谓的“天柱”。其实北欧神话中,就暗藏着这一信息。诸神的黄昏时,彩虹桥被巨人踏断,象征着阿萨神族的衰落甚至消亡,而“阿萨”(Aesir)之意,在古北欧语中正是解读为“世界的柱石与支持者”。从名字的代表意义来看,神族的衰落和消失,以及彩虹桥的断裂,直接关联于世界柱石的断裂和消失。
而刚刚的《圣经》故事中其实还暗含了更为重要的一条信息,即所谓的“通天”。这很明显是一个比喻而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造一个直达天顶的建筑,但是其中却告诉了我们何为“通天”。叶舒宪先生曾详细解释了这一比喻:
“近代考古学发达以来,人们发现在《旧约》神话背后隐约透露着某些历史真相。巴别塔故事自然也获得新的理解。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早自公元前3000年就已由苏美尔人建立其发达的文明城邦。当时城邦的特殊标志便是建在高出的庞大神庙群和巨大的庙塔,后者叫Ziggurat,相当于今语所说“摩天大厦”,它在神庙中一层层地叠加起来,一般总有七层,顶层为同向上天神明界 的通道。在举行祭神典礼时,身穿白衣的祭司登上90米高的塔顶,把人们的祭品和虔敬之情奉献给神。“巴别塔”或“巴比伦塔”这两个词的本义为“神之门”,象征人神交通之处,……”
而在笔者看来,巴别塔的真实含义——“神之门”和“七层”构造的隐喻实际上正告诉了如果我们想要靠近“神”,就需要经过“通天塔”来做到。而在中国神话中,它又被称为“昆仑”。
¹⁷⁸引自《工作与时日 神谱》,张竹明、蒋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11月,P29-33
¹⁷⁹引自《THE THEOGONY》Translated by Evelyn-White, H G. Loeb Classical Library Volume 57.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1914.
¹⁸⁰通天塔,或称巴贝塔、巴比伦塔、巴别塔。《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宣称,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
¹⁸¹引自张培瑜等著《中国古代历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3月,P2
¹⁸²引自冯时著《百年来甲骨文天文历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P24
¹⁸³引自郭沫若著《卜辞通纂》
¹⁸⁴引自叶玉森著《殷墟书契前编集释七·六》
¹⁸⁵引自叶舒宪著《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7月,P350
¹⁸⁶引自并详见叶舒宪著《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7月,P335-339
¹⁸⁷引自《创世纪》9:11——9:19,吕振中先生的翻译版本(希伯来语直译)
¹⁸⁸引自《创世纪》11:1——11:9,吕振中先生的翻译版本(希伯来语直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