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之所以言之凿凿,是因为知道得太少。这句话是弗朗索瓦.基佐说的,法国第22位首相,一名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给我的启发是:在人际交往中,尽量不要主动给别人出主意,即使是在双方交流经验,或者是对方特意咨询的情况下,也多用"这是我个人的意见",少用"一定"等表示绝对的词语。
主动出击,给别人传授知识,还特别肯定,好像表明自己懂得很多,实质上,分分钟,露出了自己的无知。
1
怀孕以后,我特别害怕一类人:妈妈级爱出主意人类。
这类人通常为女性、已育,以超爱传播自己的育儿经验为特点,有极强的推销员特质,人群之庞大、分布范围之广泛,让人唯躲不及。
具体表现为,不论是否相熟,即使只是礼貌性打招呼,都会带来一场热情的个人经验推广会,宝宝一定要剃头、刮眉毛、月子一定要怎么坐......,事无巨细,真是比亲妈还琐碎。
关键是我根本没想索要经验啊!事实上,很多所谓的推荐,实践下来,效果并不是那么好。比如好几个大妈早就给我灌输"奶瓶一定要买什么品牌的,尿不湿什么牌才不红宝宝屁股,奶粉一定要用国外的......"

遇到"一定,特别好,你一定要买"之类肯定的推荐,可以心里翻个白眼就当没听见。经过两个宝宝的折腾,我们的经验表明,贝亲的奶瓶远不如网上淘的婴侍卫的质量好;屁股红的时候,再贵再大牌的尿不湿都不如纯棉的自制尿布;我写新闻的时候,遇到了国外奶粉抵达客户手中,存在的各种猫腻......
无知者无畏。懂得少,才会记住很多定义类词语,被所谓的专家和大V忽悠,再倒腾给别人。殊不知,即使国际级权威杂志上的论文,都可能是某位科学家为了好玩而作,众人深信不移的知识,其实只是一场闹剧。
杨绛先生说:"你之所以迷茫,是因为你想得太多,读书太少。"要不想别人觉得自己懂得少,
少出主意,多看书。
2
越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越不会给你肯定的建议和答案。
记得怀孕后期,面临高血压引起尿蛋白高,但孩子还未足月,选择何时剖腹的时间,医生和我们谈了多次,只讲各种利弊,不做提议。
肯定有人说,现在医生都这样,不给建议,是为了躲避责任。
或许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因为情况复杂,其中的因素难以判断。后来妇产科主任将我的情况带到了专家会议上,大家探讨,举手表决,才得以确定。
最后的剖腹日期也不是我定夺的,而是一群专家在讨论之后,给出的结果。当时医生说:"这个时候,不论哪种决定,都很难说是百分百正确。"

知识越多、经历越丰富的人,言辞越谨慎,越不会下定义;见识越广、识人越多,越不会和别人一般见识;懂得越多,越是权威的人,越不会和普通人辩论。
因为知道的越多,才发现自己懂得越少,浩瀚的知识海洋,自己只是浮萍一角的小鱼,还未到深海出徜徉。
3
为什么现实生活中,那么多的人特别喜欢和别人传授经验?
一是确实感受到好的体验,比如看了一本好书、一场特好看的电影、一个特别值得品尝的美食......,迫不及待和别人分享,想把这份激动和兴奋传递给他人。
二是想表现自己懂得很多,心里藏着"你们都知道的没我多"的显摆成分。
通常这两种类人表现的方式不同。前者强调自己的感受,比如"这家餐厅的鱼肉特别嫩,麻辣的味道刺激整个神经,让人嘴巴辣到停不下来";后者则是重在推荐,比如"这家餐厅的火锅鱼不错,大家一定要去试试"。
美食、书、旅行......,这些都是大家喜闻乐见、喜欢参考别人意见的事,不论怎么说,都比较容易接受。
如果后者的表达,涉及到个人的生活环节中,就会给人不太舒服的感受。比如:"小孩不要一哭就抱,不然会很矫情","这个水果不能这么吃,要这样吃才符合健康标准","你这么做不对,人家都说了,这样才是最正确的"........

什么是正确?没有绝对。
我们刷微博、看朋友圈,每天都在吸取新知识,其实这其中,有多少是炒作、多少是为了博取眼球?
所谓的大V不过是通过各种技巧来输出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并非自己认同,只是为了引起热点、拉大粉丝群、得到最后的经济利益。
人家只是想玩玩,你却当了真。
所以,不要认真,一认真你就输了,再把这些当作宝典教给别人,傻不傻。
真正的智者,是多专研,少说话。
现在想找个靠谱的人咨询,人家都语音收费了呢。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