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日,我在思考,为什么会选择佛教成为自己的信仰?为什么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为什么会关注心灵成长类的书籍?这些学习反映了什么诉求?我想应该是【为了给自己塑造一个清晰的价值观。】让自己在做选择的时候,很容易就知道要什么,放弃什么。如果没有这个价值观,就会南辕北辙,不珍惜拥有的,只看着自己没有的,或后悔,或遗憾。无论是大的人生方向,还是生活里的小事,如判断是否该喝下这杯饮料。在种种的情况里,有时候我们能做好判断,有时候不能,有时候甚至是迷迷糊糊的,在一个完全不清楚的状态下就完成了。
似乎【搞不清楚要什么!】一直是人生的一个迷。如何揭露谜底?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价值观。有三点的总结:1.学习 2.体悟 3.坚持不懈 ,然后在某一时刻,突然就发现自己的内在有了一个逐渐由模糊变清晰的价值观。
我清楚的记得,当我真正用行动帮助自己改变是从“学习道理”开始的。那时候总会选择一些自己特别喜欢,读过就又力量的文章,一篇一篇的,逐字逐句的读,直到读进心里去了。做笔记与之对话,或者联想到生活。有时候一篇几百字的文章,也会读几个小时。走神了就再回来,不想做了,去做点儿想做的,然后再回来。不断的回到这个方法。我想这就是学习的力量,和那些应试的,预设好的学习样貌略有些不同。它可能更自然一些。
其次,体悟。意思就是说通过体验了解了自己知道的道理。这个真的是太重要了,我是真的没有办法知道我从来都不知道的东西,所以经验和体验,还有它们运行后所带来的结果真的太重要了。一句老话:“别人跟你说多少,都不如你自己摔一跤。”恩,所以在疼也要将自己了解的东西慢慢运用到生活里。所谓,知行合一。
时而,我发现,自己有些逃避感受。快乐的,不快乐的都容易逃避。我困扰了许久,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也没有那么复杂,就是现代人的通病——专注力差。要归功于手机啊,信息大爆炸等问题。所以,即使知行合一了,几分钟还不如没有。这就好比练琴,如果一周练半个小时,那练了就跟没练是一样的。
林老师给了一个好方法,真的可以借鉴。经常尝试安静的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如果生命剩下最后的三天,你要做什么?这个观想可以在每日的静坐中练习。这个练习可以让我们围绕着【真实期望】做选择。如果能全心全意的沉浸在这个练习中,眼前令你烦恼的,让你贪求的大多数事情都变得不重要,重要的则会自然浮现。那么,你就慢慢的学会了如何让让每一秒具有存在价值。我想这个方法真的可以成为第三点“坚持不懈”的驱使力。
为什么又絮絮叨叨呢?!还是要清楚的知道一些东西,就像是要去远行,路上走走停停,整理一下行囊,继续向前。看着身边的朋友,我惊讶的发现,其实谁心里都有数。大家都明白,都知道,只是很艰难,所有的挣扎和努力都是为了想逃避现实残忍的那一部分。收到一位朋友的信息,她只说了四个字:“人生艰难”。安慰有时候有用,有时候没用。比如这个时候就没用。我能说什么?她应该都明白,只是在这个过度的过程中就是感受到了艰难。冰心有一句话,她说:“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