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教育孩子的成人(包括父母、老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等),在各种会谈和冲突中出现的对峙时,一旦掌握了有效地沟通技巧,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从而化解冲突,平息愤怒,减少纷争,维持正义。
人们经常喜欢遇事就向人请教,结果只能证明出主意的人徒劳无功。当家长请求老师给予直接的建议时,老师大可不必立刻答复。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这样建议其他老师给家长提出忠告:
任何时侯都尽量避免直接告诉家长该做什么或者不该做什么。即使他们这样直接问我的时候,我也不急于马上提出意见。我只是努力去了解他们对情况的看法以及考虑了哪些选择。我鼓励他们说出内心的担忧和希望,然后让他们自己做出决定。”家长只有做完了“情感的家庭作业”,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引起了老师的共鸣之后,オ有可能从老师的忠告中得到好处。一旦得到了老师的尊重和理解,许多家长就已经自然而然地找到了解决之道,不用再请教老师。
一位老师说:“我总是在试探过家长以后才会给出忠告。我从来不向家长施加压力或者哄骗家长。我一面提出建议,一面试探和征询他们的意见,试着说出他们内心的期望和疑虑。”例:
家长:我女儿小菲今年秋天被......录取了。我们非常高兴,但是这也意味着她将出远门求学。
老师:噢
家长:您认为我们应该送她去那儿吗
老师:您担心小菲很难适应新环境吗?她自己是怎么想的?
家长:我们还没告诉她呢。她爸爸觉得一旦告诉她,她肯定会变得很自负。您觉得我们应该送她去那儿吗?
老师:你们现在是怎么打算的?
家长:如果她继续待在原来的学校,就只能在普通班,而且将来也不能替她转学。
老师:如果她去上......不满意时可以再回到原来的学校吗?
家长:是的,可以这样。(停顿了一会儿)你认为我们应该告诉小菲吗?她会不会变得自负起来?
老师:孩子听到这种好消息,肯定会非常高兴的。
家长:我会告诉她的。谢谢您,您真是帮了大忙。
难道我们不能以本来的面目跟学生、家长、同事说话吗?必须停下来下来想一想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吗?这样做是不是太矫揉造作了?
成人必须检讨自己对孩子的自然反应,必须分辨是非善恶。精神病院里住满了小时候受到父母“自发反应”伤害的病人。他们父母的讲话“都是发自肺腑的”,他们的话语却充满了谩骂和侮辱。我赞成以诚待人,真实自然,但反对貌似坦诚实则冲动的言行。
干练的教育者就像已经卓有成就的音乐家一样,他们日积月累地苦练技巧。一旦获得技巧之后,就能运用自如,不露痕迹。小提琴家在演奏时,指法、弯腰和双重停止时间等问题似乎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校长、老师和父母都能给予孩子以有益的反应,就像恰当的交流和他们的母语一样,能够运用自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