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道

作者: 十八子李_李丽 | 来源:发表于2016-06-18 10:43 被阅读0次
稻花香

你知道吗?一碗饭是4400粒米,每吃一碗饭相当于吃下三四丛稻子。人一天只吃两碗米饭,一年就要吃掉55公斤大米,相当于一个成年女人的体重。像张大千每天吃6碗米饭,84岁时,已吃13797公斤大米,相当于4.6公顷的稻田产出,差不多是7个足球场。中国人自古的精耕细作,使得60公斤谷种可收获10000公斤谷粮,才养活了众多的中国人。“乡下没有泥腿,城里饿死油嘴。”

稻谷 糙米 胚芽米

精米

今天,你吃的哪种米食呢?

香喷喷的米饭 一碗地道的米线 一碟醇香的米酒

米有米的美,农事有农事的美。你只有种过了田,才知道中国传统精耕细作多么了不起。

十八子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

经过一个冬天,地是硬的,首先要犁地。你知道吗,犁才是中国第一大发明。西汉时,我国人就发明了鞍形与菱形铁铧犁,竖形的铁铧将犁开的土翻到两边,压住了杂草化为绿肥,露出的泥土晒到太阳成为熟土。

翻耕细作的黑土地

西汉《氾胜之书》:“春地气通,可耕坚硬黑垆土,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和之,勿令有块以待时。” 中国的犁在没有增加农业投入的情况下,让生土变熟,化草为肥,多么巧妙。这样的犁铧,西方一直没有发明,中国领先了2000多年,才养活了这么多人口。直到11世纪,西方犁才出现泥土翻板,还是木头做的;18世纪,中国式犁才从远东传入欧洲;直到美国杰斐逊总统发明了杰斐逊犁,才有了与我国相似的步犁。

古时候的步犁 现在的机械犁

耕地要牛。在唐代,中国人发明了曲辕犁,一人一牛就可以耕田了。西方直到17世纪,耕田还普遍需要4头牛,甚至6头牛。古印度牛车是套在牛角上的,古罗马是套在牛脖子上的,勒得牛口吐白沫。只有中国人根据牛的生理特点,发明了弧形的牛轭,让牛轻松地用肩来拉犁。

现代感的历史重现

牛轭发明源自中国人的同情心,儒家文化的“仁”是推及动物的。汉代甚至有“杀牛者弃市”的规定,任意杀耕牛者要偿命的。有了牛轭与曲辕犁,唐朝农业兴旺,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犁完地还要用耙、耖。耙上有一排刀子,人站上面,有压力给它,将地切割成一条条的。接下就要耖地了。耖是木条下一排铁齿,把结成小块的土也扒碎了。然后再用碌碡滚地,碌碡有点像阳桃。用这些工具,中国农夫把泥一直打到很细。

古时候的耙

我国传统农业对土壤有深刻理解与智慧。比如《吕氏春秋》里就讲,土壤“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 。这其实和《黄帝内经》中说人“不平则病”是一个道理。地“肥者欲棘”,而不是像西方一样,一味让土地“肥者更肥”。中国人讲平衡,我们的老祖宗更高明。

米食是国家强大的根本因素,是古代的“高科技”,铁铧犁造就了强汉,曲辕犁成就了盛唐。种过水稻的人知道,水是关键,“水过田肥”,水利因此而起。

五常龙凤山水源

郑国渠将秦地40000顷碱性土洗净,化为良田; 花了73年修建的都江堰让四川成为“ 天府之国”,水利打下的农业根基使大秦帝国有实力统一中国。中国文化高峰——宋代的根基也在农业。两宋300年间,共留下1046件水利工程,一年平均工程数量比隋唐多三倍,比两汉多30倍。北宋,每年江南运送500万石米粮到京师;南宋虽半壁江山,仍依江南而称世界首富之国。宋人雅致文化功绩,确是建在丰实米仓之上。

以前的北大荒,现在的北大仓 古时候用的推耙子,现在我们老家还有 打谷用的轱辘子,现在用的是研磨机械 古时候的木扁担和竹箩 扬谷用的掀盘 古时候用的计量容器——升子,现在用——称 古时候除去谷物杂尘——风车

只有自己种田才知道米食文化的本在哪里、精彩在哪里。你知道中国人的“水平”从哪儿来吗?整完地,地要磨平。水越放越多,水田最平整,不平整一看就知道,早晚水澄静,看得最清楚。天光照下来,水田映着天光就像面大镜子,仔细一看,这边怎么颜色浓一点?——就知道不平了。农夫其实顺应自然,他很有“水平”,很公平。

十八子李合作社的有机种植基地

犁地时要和牛配合好,一边拉绳点醒牛,特别是拐弯时,一不小心就犁到人家田里去了。把犁时重心很难掌握,全靠农夫一双手,加上压力,往前走时,势如破竹,掌控的人只要控制平衡与深度。所以把犁时要“中正”,不中正是没有办法使工具的,这就回到中正气脉 。我们中国人农作是化到工作、化到生活里去的。耕作需要心力时间,形成农夫勤劳、忍耐的性格;种米无投机性,形成安静、中庸的哲学。农夫要与土地共存,仁爱,和平。家是农业单位,故倡孝道。一首农谚道尽中国农夫的特性:

插秧场景

中国人惜物,相信贱米报应。传说有一对贫穷婆媳,媳妇每天将白米饭让给瞎眼的婆婆,自己吃胡瓜子充饥。一天婆婆知道了,心痛好媳妇,两个人你争我抢胡瓜子,一定要让对方吃白米饭。情急之下,媳妇将胡瓜子泼出门外。正好雷公巡行,误以为媳妇抛弃白米饭,就一雷将媳妇劈死了。玉皇大帝知道雷公误杀后,封孝女为雷母,雷公出巡,她都以明镜照亮人间,免得误杀好人。民间深信这个故事,认为谷可晒,白米不可晒,如一定要晒,匾中要放一根木炭或筷子,黑白分明,让雷公看清并非抛弃白米,不是糟蹋粮食。老人家常让孩子把碗中最后一粒米吃尽。如今的孩子何曾知道,老人家的用心,是对劳作的爱惜,是我们中国人的温情。米食文化普育百姓的性格,更在精神层面提升了民族的高度。

锄禾日当午

传统思想中企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希望在自然秩序与人间秩序之间获得一个动态的平衡,这种思路与悠久的农业传统是密切相关的。钱穆先生去世前最后的口述《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认为这个贡献就是“天人合一观”。“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中国人追求一份天与人融合无间的安详之美。所谓以农立国,几无异于以“ 和平” 立国,所以中国在数千年文化的传播上,强调“王道”而不是“霸道”。绝不像西方的文化传播往往与商业结合,商业又以武力开其先端。审察近代世界的种种祸乱与自然环境的被破坏,大多数是由重商的强国所促成,此时此刻,回顾中国人在长时间内所积累的智慧,是分外可贵的。

回归自然 中国人不应失去自己溫厚的泥土气息,而该把持着文化上的理想,就像老农夫种稻谷一般,耐心地下种,等待,今天一粒谷,明年将结成有几百粒谷的穗。有朝一日,这颗种子将扩充,散于全宇宙。 十八子李在行动

如兮往兮,今兮远兮,我就在这里,而你在哪里?未来的路上是否有你?十八子李在等待真诚的你!

请稻碗里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米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iov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