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成“戏精”的你,真的不累吗?
前几天,在小县城工作的堂妹和我聊微信,向我抱怨:“在这个小地方工作这一年实在太糟心了。同事们都是关系户,好像都看我不顺眼,故意排挤我。还有我领导,总是把我当文员,故意给我布置好多任务,好像是故意针对我;总有一天我受不了会爆发的......”
以我对我自己亲堂妹的了解,我大致猜到,她的内心又开始上演各种戏码了,自找麻烦还内心脆弱。
我记得上高中时候,她也曾因为同学关系紧张而不想上学,最后休息了很长时间,导致高考失利。那时候她也总说别人瞧不起来自农村的她,总是悄悄嘲笑她的普通话不标准。后来一次高中同学聚会,大家聊天,她才发觉大家对她的印象并非如此,好多同学的一致认为她长得清秀,还有一个男同学暗恋过她呢。
想起我读过的一本心灵成长类书籍,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里的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本书的作者张德芬曾是台湾电视台的新闻主播,经历过失败的婚姻,后走上了灵修的道路。从2008年到2013年这灵修的一路上,她著有一系列的心灵成长书籍。也是这本《遇见未知的自己》打开了我心灵成长,发现自己的大门。
这本书指出,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内在投射产生的结果。现在,很多人无论在职场上还是生活中,都是“戏精”。玻璃心的人,内心全是戏。心事弯弯绕绕,最后把自己绕进去了。
我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关于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一天的日记。女人觉得自己的爱人可能因为自己逛街买东西不开心,还感觉最近先生对她爱理不理,吃饭的时候也是无精打采,回家的路上沉默寡言。她觉得自己肯定惹他生气了了。后来越想越担心,发现回家的丈夫已经睡着了,自己默默流泪,觉得丈夫不爱自己了,一定是有了别的女人。越想越难过,感觉天要塌了,生活也失去了意义。而男人的日记居然只有一句话,今天球赛意大利居然输了。
内心戏可谓是十足了。感情里,其实最大的消耗就是猜测。芝麻的事情最后在自己的脑海中百转千回,成了大西瓜。我记得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婚姻里,试着彼此欣赏,如若不能,那就专心做好自己。
我曾经也是一个喜欢对号入座的人。我记得有一回,卖保险的表姐找我买保险,说自己这个月没有完成业绩。我当时没钱,便拒绝了。后来看见她在朋友圈发了这么一条:“永远不要高估你在任何人心中那个的位置,当信任磨没了,也许只剩下陌生。”我看完难受了好几天,觉得肯定是说我,肯定是和我生气了。过了好几天我才知道,表姐是和老公吵架了。
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里曾说,我们身体里有一种“胜肽”,我们时不时就要按照自己的内心去揣测,产生出所需要的思想瘾头。我觉得我从小到大的思想瘾头就是在意别人的看法,什么不好的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扯。
还有一次,我上初一的时候,有一回我负责在办公室批改政治考试卷子。当时办公室只有我和另外一个老师。批改完我就直接回家了。第二天,班主任叫我出去,问我昨天见没见有人进老师办公室。一位老师办公室抽屉丢了200元钱。我当时就懵了。老师解释说,办公室当时就剩下我在,所以就问问。叫我不要多想。200块钱对于我来说,当时是一大笔钱,我心里难受极了,课也没上就回家了。下午我进了教室,似乎觉得大家都有异样的目光看我,我更难受了,觉得大家肯定认为我是小偷。结果我一回到座位,我同桌就告诉我,老师的钱上午就找到了。
真的就像《遇见未知的自己》里,若菱说的,我们的头脑真的会欺骗我们,它会看到它想要的东西,收到它想要收到的信息,无关于事实究竟是什么。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呢?发了一条微信,对方没回,就觉得是不是我说的不合适呢?于是心里就一直忐忑不安。大家在群里聊天,你一说话,聊天恰好戛然而止,你就觉得自己肯定不受欢迎,大家都懒得搭理你?可是到了最后,你还是会发现,从始至终,这些都是你自导自演的内心戏,别人根本没想那么多。
其实我想说,职场上大家都很忙,没有人时刻关注你的动向,只是你臆想出所有人都要针对你。生活中,内心的纠结只会让自己消耗。张德芬的书中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头脑真的会骗人。她还在书中教给我们,随时关照自己的思想,并检验它的真实性。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的是你对事情的解释。这是你思想的瘾头。
外面没有别人,大都是自己自导自演,总依赖头脑的经验认知去看世界,投射出各种恐惧来满足自己的胜肽。用头脑去指挥生活,只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糟糕。
一个指头指向外的时候,剩余的指头都指向自己。总是给自己加太多的内心戏,只会纠结的越来越多,越发消耗我们的心志。其实,世界忙着呢,大家没有时间去搭理你的是是非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