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就大学恢复招生工作发表社论,明确高考将在四季度进行。社论要求广大青年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接受祖国的挑选。被录取者要刻苦钻研,勇攀高峰。未被录取者,不管是下农村,进工厂,都要努力学习,为四个现代化做贡献。
那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高考对于未来人生的意义,只是把它当做一个回城的跳板,如同招工、当兵一样。在得知高考消息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知青们各显神通,四处找来一些手抄的或油印的复习资料,一边干着农活一边喂着猪,一边竭力翻腾久不使用的大脑,试图把早年就没怎么学好的知识再捡回来,大营点共有十人报名高考。
下乡时我带了一套《应用数学基础》,这是两本供中专学生学习的教材。空闲的时候没事儿打发时间,就把书中的数百道练习题做过两遍,不曾想这对我后来的数学考试借力甚大。榆中六中魏秀娥老师跟我说,头一年恢复高考,考生差异较大,估计初中的课程也会涉及。我又把妹妹用过的旧数学课本拿来捋了一遍,果然数学考试有一道圆柱圆椎体计算的大题,占比20分。
其余科目的考试也没啥复习资料,记得背过太平天国和三个世界的理论,政治考试中也没遇上。

11月14日高考报名截止,报名结束后即开始填报志愿。那时不懂填报志愿的常识,我帮弟弟填报了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炼钢和炼铁专业,以为这就是梯次志愿,帮大明填报的是中央民族学院的干部专业,当时想毕业整个干部职业挺好,殊不知人家那是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
12月1号,2号考试,考试地点在高崖中学,每天考两科,文科考语文、数学、政治、史地四科,作文题是“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早上骑自行车去,下午考完试再回来。有不少报名的人没来参加考试或仅考头一科再没参加其后的考试。
1978年1月18日,高崖公社公布了高考初选名单,全公社共21人入围。其中文科5人、理科11人,中专5人。入围名单分成两个批次,听说第一批次的人数和高校的计划录取人数基本吻合,我在第一批次初选名单中。
列入初选名单的考生在公社卫生院体检后,每人在原来已报三个志愿的基础上又补报了七个志愿,后来录取时基本上是后七个志愿起了作用。 甘肃全省文科招收学生290人,招生的学校不足十个,许多专业在甘肃全省招收名额就是一两个。甘肃师大招生人数最多,共90人。
2月22日,高崖公社发来通知,第一批次初选名单中的七名知青中,有六名录取。
八亩川点徐志强:西北大学,岩矿综合分析鉴定专业;
张家堡点杨波:重庆建工学院,港口及航道工程专业;
张家堡点陈克景: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地下建筑工程专业;
祁家庄点章一平:兰州大学,历史系;
马家集点黎明:华中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
高崖知青点解文昌:北京工学院化工专业。
没有我
2月26日,在榆中县宣传部工作的杜老师从县文教局听来消息,全县高考录取的24人,名单中有我的名字。
当年甘肃省大学招生点设在兰州大学,当我赶去时,高校录取人员多数已经撤离,请省招委的工作人员帮我查询,他们于2月20日发出一封编号为1354的入学通知,挂号编码为722。此信21号发到安宁区邮局,我从安宁区邮局又追溯回市邮局,一般挂号信得一月未收到后才给予查询,但对方听说是关于高考录取的事,马上给予快查找,得知因地址有误已经退回学校。经电话与学校联系,对方说,重新邮寄已经来不及,可凭省招委的介绍信直接来学校报到,其它手续后补。
3月6日,从夏官营动身出发,火车路过西安时,先期到校报到的徐志强,拎着五个火烧和一网兜苹果,特地到站台上为我送行,让我很是感动。3月9日抵达大连,在黑石礁旁的校园里,开始了我四年的大学生活。

两周后, 杜老师帮我转来了团的关系,随后,粮户关系也相继寄来。1978年4月12号,收到赵伟寄来的2.65元,汇款单上写着,分红钱扣除电费磨坊费后如数寄去。至此,我的三年下乡生活划上了句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