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半个月,带了52个可爱的一年级小豆豆。每天跟他们在一起,也和他们背后的家庭在一起。
看到了很多,感受到了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以及各种温馨提示。
有个别家长在群里让我提醒他家孩子喝水,告诉我要交的资料在孩子书包里,当然也有不少人找我告状,说有同学打他孩子。
孩子正在从幼儿园向小学过度,家长也还像幼儿园那样,希望老师能帮孩子做一些事情,或者说不希望自己家孩子因为不会上交资料被老师批评。

我想说的是,孩子在一年级的适应期,肯定会经历很多的懵懂无知,经历很多的挫折失败,也会因为不适应心情郁闷,或者因为要求高而产生挫败感。
而这些,恰好就是孩子获得成长和进步的途径。
我们要让孩子自己去经历,一点点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不适应到适应。
家长不必焦虑紧张,担心孩子跟不上。我们要相信孩子,他有他的承担,天生就有让自己适应新环境,不断做出调整的能力。
即使孩子暂时做不到,常常被打击,那又何妨?重点是我们怎样引导!

前两天我听了秋姐讲书《教出乐观的孩子》,秋姐说了这样一段话。
要让孩子获得掌控感,必须让他经历失败和心情抑郁,以及不断尝试,最终成功,没有一个步骤是可以跳过的。
失败与心情抑郁,是建构成功与良好心情的必然过程。所以那些坚持不让孩子受挫折、溺爱孩子的父母,你会培养出悲观的孩子。
大家也许看到了,这段话告诉我们要让孩子经历挫折和失败,孩子才能拥有掌控感,他才更加乐观积极。
重点是孩子在经历挫折时,怎样能教会他“不断地去尝试,直至成功。”

01 孩子的事情大人尽量少参与,培养他的独立性。
在孩子搭积木、拼乐高等游戏时,最好让孩子一个人独立完成,或者你在旁边拿另外一件去拼、去搭,做孩子的玩伴。
千万不要坐在孩子身边,他拼一下,你指导一下。甚至着急了,还会上手代替孩子,这些动作都是不可取的,因为会让孩子的挫败感雪上加霜。
这时候,你的身份是玩伴。
如有需要,可以和孩子商量怎么搭怎么拼,孩子不提出让你帮助,你一定不要主动帮忙。
哪怕他暂时因为实在太难不想做了,我们也允许,待到孩子下次想玩儿的时候再玩。
家长不要以为孩子没做出来,就会打击他的自信心。就非得帮着他现场做好。
大人代替他拼好,孩子怎么会自信?
他只学会了一点:我不会的事情,大人替我做就好了。
孩子做的事情确实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思考半天也解决不了,而且孩子也不想继续探索了。
这时候正确的做法是,对孩子说“这个可能适合你明年来玩,到时候长大一岁了,你一定可以完成这个挑战。我们现在去找一个适合你玩的游戏吧!”
如果孩子他不甘心,并不愿意离开和结束,那就说明他感觉自己努力一下,是可以成功的。
那我们就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让他继续探索,切记随意插手帮忙。
记住,这时你只是一个玩伴,你还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

02 如果孩子有需要,我们也只提供必须的帮助。
如果孩子在哪一步遇到困难,提出想让你帮忙了,你就出手相助。
这里有一条界限,我们必须保守。那就是只帮助他明确提出有需求的那一部分,不能多帮。
如果你大包大揽,把孩子并不需要你做的下一步,甚至后面几步全部包揽了,那孩子就会感觉非常挫败,即使你们得到了一个很完美的成果,但那跟孩子关系不大。
孩子会实事求是地告诉其他人:只有这一点点是我自己做的,其他都是我妈妈做的。
同时,他会觉得遇到不会的事,直接交给大人,我就不用管了。没有得到相应的能力提升,也没有培养出迎难而上的心智。

03 为孩子赋能——是个技术活。
有人就会说孩子做不好哭哭啼啼,麻烦!我干脆替他做了完事儿。
其实孩子哭的时候,正是他遇到挫折,需要突破的时候。
我们需要做孩子温暖的靠山,让他觉得自己不孤单,自己做不好事情妈妈依然爱他。
等到他情绪释放好了,他可能会重新去探索,也可能放下不玩儿了。
这时候大人不要过分担心孩子受挫折,就随他去,他自有分寸,再次探索有价值他就会去探索,如果他感觉到太难了,我们允许他暂时放下。
过一阵子,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我们可以让孩子重新来玩那个游戏,这时候,他如果想尝试就说明他感觉自己可以。
如果孩子有畏难情绪,说“这个上次我都没有做好”,其实他还是想做,就是有点担心做不好,这时你就要在旁边加油打气了。
“这次如果你想做的话,就去尝试一下哦,说不定就做成了呢!”
“即使做不成,你也会积累一些经验,以便于下次做成功!”
“妈妈那天也没有做出来,要不今天咱俩一块试试?”(两个人各干各的)
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愿意陪伴和等待,同时提供恰如其分的支持,孩子一定会挑战成功他想挑战的任何事情。
我们要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

总之,大人不能太有为。爱一定要有清晰的界限:孩子的挫折永远是他的,他会想办法去面对,在需要的情况下,我们只提供孩子需要的那份帮助。
大人不能直接上手,万万不可把孩子的困难连根拔起。
一定要给孩子试错——改错的机会。因为这是他掌控感的基础,而掌控感,是孩子乐观自信的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