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道理人人都明白,我们和孩子不是一个人,但真正做到尊重却很难,因为我们会惯性的以为孩子小,不懂。
最近疫情幼儿园放假,朝夕相处,小问题多多,不爱睡觉,爱吃零食和水果,虽然干涉不多,但内在已经排山倒海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不相信他能照顾好自己。我觉得我更知道什么是对他好,比如十点前睡觉最好,不管你困还是不困。吃饭比吃零食好,似乎孩子每天都在吃零食不吃饭,水果好但吃多了对脾胃不好,心中充满了评判与担忧,唯独看不见那个真实的孩子。
回看听过的心智策略的课,猛然发现我的担忧模式从童年就跟随着我,因为我家的主旋律就是担忧,我没有习得其他模式。但我并不知道这是父母表达爱的一种方式,他们觉得排除所有的担忧,我们就平安喜乐了。可是担忧永远排不完,因为在时时刻刻寻找,怎么可以没呢。那么,我就接收父母给我的爱,同时允许自己爱的跟他们不一样,我选择直接关注我想要的。
我想要孩子身体健康,那就准备营养的饭菜,允许他吃或者不吃,而且事实就是孩子根本没有每天只吃零食,是我关注点都在这,无视他做到的,因为惯性就是你做的好是应该的,做不好为什么?哈哈哈,其实有时心灵健康比吃了什么更重要。比如我爱吃方便面,但你天天给我吃,我是不喜欢的,那我为什觉得孩子就会那样呢,只是我的模式在作祟。
以后想修理孩子时,要记得我们是两个不同的人,我并不知道什么是为他好,他才知道,他有自己的感受,与我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