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看见》

作者: 本是微尘 | 来源:发表于2020-12-05 16:26 被阅读0次

上个月,在某公众号上看到刘心武将《金瓶梅》和《红楼梦》一块提起,说《红楼梦》对《金瓶梅》有所借鉴,还说《金瓶梅》的艺术价值很高。这就引起我的好奇心了,于是找出《金瓶梅》的电子书,看了一早上。

谁知那天晚上,老毕从外面回来,拎着两本书往我桌上一放。

我问:“干嘛的?”

“你不是喜欢看书吗?给你看!”

“哪来的?”

“我买的!”

“你不看吗?”

“你先看。”

我在床上欠身,将书拿来看了下,一本是柴静的《看见》,一本是勒庞的《乌合之众》。随便一翻,到底是纸质书,读起来特别舒服。想起之前翻电子书的时候,看到过《看见》的书名,但是没有点开看,我翻了翻,有阅读欲望,于是决定弃了《金瓶梅》,改读《看见》。

从11月22日到今天,有时读电子书,有时读纸质书,断断续续读着,终于读完了。

这本书有23万字,字数不算少,信息量也很大。这个信息量不仅是以“多少”来衡量,而且是以“深浅”来衡量的,书中内容几乎总能引发人的思考,让我思考“人”,思考我们的社会。

柴静在序言中说:“在这本书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

能给柴静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当然也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多次觉得有所触动,产生悲悯情绪,又多次思考。感想很多,但又都觉得想得太过浅薄。虽然没想出什么深刻的东西,但终究还是觉得有所得,只是还需要更多的思考来沉淀。

柴静的文笔很简洁、冼练,句子断得也很干脆,让人觉得,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她本人一定是一个干练、犀利的人。

除了最后四章,整本书的整体风格偏理性,很少抒情,节奏也比较快,只有个别篇章的个别片段,行文会忽然慢下来。

很羡慕柴静和老范、老郝之间的那种搭档友谊,也很喜欢老范那种既温柔、活泼、又认认真真的纯洁性格。

我想了一下,《看见》这本书,我老早就知道;柴静这个人,我也老早就知道。但也仅此而已,仅仅是知道而已,从来没有去了解过。现在,我读了这本书,我就与这本书和这本书的作者产生了思想上的交流,我对书和作者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这种感觉就像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没有走进彼此内心世界的时候,白首如新,一旦走进了彼此内心深处,也可以倾盖如故。

如果不是老毕把这本书拿过来,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读这本书,也可能永远都不会。之前,我虽然看见了这本书的书名,其实相当于没看见,因为不走心,现在,我读完了这本书,才算是真正的看见了!

相关文章

  • 看见《看见》

    柴静的看见我已经看了第三遍了,看完,清楚的知道,还有第四遍,没完。 《看见》就像远方的一个老朋友一样,过段时间,就...

  • 看见?看见!

    喜欢柴静是从高二那年,看过一篇关于她的传记,从夜色温柔那个“火柴的柴,安静的静”开始,直到非典,到《看见》,到“穹...

  • 看见《看见》

    柴静的看见我已经看了第三遍了,看完,清楚的知道,还有第四遍,没完。 朋友问我,你为什么看这么多遍。我说,也不知道为...

  • 《看见》看见

    这又是一本搁在书架上两年的“老窑”。之前也好几次的翻开过,但就是读不下去。只读了一段开头,迄今为止我都十分喜欢这段...

  • 看见《看见》

    粗读《看见》,深思于关心人的新闻,感动于跳动着的活着,恐惧于真实的万钧之力,惋惜于灰头土脸的山西,沉默于边缘和创伤...

  • 看见《看见》

    总喜欢围围巾,齐肩短发,大眼睛盯着你忽闪忽闪,似乎是在诉说着什么,声音很沉静,没有什么...

  • 看见《看见》

    或许柴静的《看见》大家几乎都听过,但是我不清楚是不是所有人都看过,而我也是在一直对自己说:要找时间看一下这本书。但...

  • 看见《看见》

    上个月,在某公众号上看到刘心武将《金瓶梅》和《红楼梦》一块提起,说《红楼梦》对《金瓶梅》有所借鉴,还说《金瓶梅》的...

  • 看见《看见》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来自于一位敢于报道真相的记者、主持人,也是《看见》的作者——柴静。《看见》...

  • 看见《看见》

    断断续续,终于把柴静的《看见》看完了。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社会上的百态人生和柴静的心路历程。如同一面镜子,在看别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见《看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kpg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