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都是天然以自我为中心的,这是人性的弱点。
管理的本质,说白了就是管理“我”与“他人”的关系。
领导力的突破过程,其实就是突破“自我思维”局限,得“大我”的眼界、胸怀、智慧的过程。
一个人领导力的失败,最常见的原因,往往就是因自以为是而无法走出“自我”的羁绊,也就无法跟别人合作。
如何克服自我限制,曾国藩给的答案是一个“恕”字,这是曾国藩用血的代价换回来的领悟。
一、无“恕”,便无畅
曾国藩早期为官时,并没有后来的顺利,甚至一度被朝廷罢免了兵权。原因就在于他自命不凡、尖酸刻薄,瞧不起身边的人,说话行事根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甚至经常讽刺和挖苦与他一起共事的人。
例如在长沙编练水师时,曾国藩担心湖南巡抚骆秉章会干预他的事情,竟然写信向骆秉章声明:“其水路筹备一端,则听侍在此兴办,老前辈不必分虑及之,断不可又派员别为措置”(水师筹备的工作,听我一个人来指挥就行了,老前辈你就别再打主意了,绝对不可以再派人来节外生枝)。
骆秉章是一个君子,知道曾国藩这样早晚会吃亏,就给他回信批判他刚愎自用:“行事犹是独行己见,不能择善而从,故进言者安于缄默,引身而退”(你做事独断专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本来想给你出主意的人也都保持缄默,以便全身而退了)。
但曾国藩却死不悔改,反而向家人抱怨骆秉章待他过于刻薄。直到武昌大败之后,曾国藩落得狼狈不堪的下场,还差点自杀。
曾国藩反思这段惨痛的经历,最大的问题就是他没有能及时调动好资源、配置好人才,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那些人对他有意见,不愿意配合他。
曾国藩在日记中反省说:“近岁在外,恶人以白眼藐视京官,又因本性倔强,渐近于刚愎,不知不觉做出许多不恕之事,说出许多不恕之话,至今愧耻无已。”
二、以“恕”待人,能得大亨通
子贡问孔子:“老师,有没有可以终身受用的一个字”。
孔子说:“那就是‘恕’了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历代先贤都非常重视“恕”字,孟子认为“恕”是达到仁的境界最快的道路,“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勉励自己以恕道行事,这就是求仁最近的捷径了)。
西方文明来源于《圣经》,圣经最核心的诫命就是要人懂得饶恕,甚至要饶恕你的敌人,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懂得爱的本质,也才能获得上帝的祝福。
经历了“不恕”的曾国藩,对于孔子所说的“恕”的重要性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他将“恕”作为日常修身的首要来克制自己,一时一刻也不放松:“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两字。此身无论处何境遇,而敬、恕、勤字,无片刻可驰。”
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说:“圣门好言仁,仁即恕也。”并要求弟弟:“常以恕字自惕,常留饶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三、成就他人,其实就是成就自己
当你认为道理都在自己这里时,你的为人一定是自我的、排斥的、尖刻的、盛气凌人的;当你看到的都是别人的道理时,你的为人一定是超我的、包容的、谦和的、平易近人的。
人人都喜欢包容的、谦和的、平易近人的人,如果没有在“恕”字上下过功夫的领导者,是没有人愿意矢志不移的跟随的,那么这样的领导是不可能成为优秀领导者的,更不用说能成大事。
著名的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在谈到优秀领导力的资质时说:“领导人所处的地位,是要对左右集团命运的重大问题做出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对领导人来说,最终要的就是公正。而妨碍公正的因素,就是个人利益优先的利己心或叫私心。只要夹杂哪怕稍许的私心,判断就会暧昧,决断就会走向错误的方向。……领导人越伟大越应该率先做出自我牺牲,不能把自己的事情搁在一边,没有勇气接受让自己吃亏,我认为这样的人没有资格充当领导人。”
曾国藩总结出来的“功不独居”“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就是从“恕”而来的真知灼见。
成就他人,其实就是成就自己。饶恕他人,也就是饶恕自己,给自己铺了一条光明大道。
所以说,欲成为优秀领导者,须从“恕”字痛下功夫不可。
作者:余云开
独立战略咨询顾问
曾任世界500强企业第一笔杆、品牌总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