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继续阅读《生命与味觉》
在书中,作者提出为了更好的生存,我们对食物除了要有敬畏之心外,还需磨练感应力。
何谓感应力?感应力指的是受到外界的刺激而行动的能力。做料理的好处之一,就是能够磨练感应力。为什么这样说呢?当面对一堆不会说话的食材时,我们必须出动五感:看材料的形态、触摸、切、翻炒时要听声音、闻气味,最后品尝味道。
读到这,我想起了李辛老师在《经典中医启蒙》》中谈到觉察力,以品茶为例。各种茶给人的感受不一样,龙井喝下去,有气血轻轻散开的感觉,再柔柔地顺下去;碧螺春还要细腻一些;大红袍则像茶里的将军,气味雄壮,通经络,走血分,消食;生普洱,有清轻流通之气;熟普洱有开有阖,能够带动气机微微运转,还有微微收的力量。
我想,李辛老师所言与辰巳芳子说的感应力有异曲同工之妙。
辰巳芳子还呼吁通过“大豆100粒运动”来培养孩子的感应力。这项活动是让孩子亲手播下约百粒黄豆种子,然后观察大豆的生长过程。植物不像动物和昆虫会动,植物既不会动也不会发出声音,孩子必须用心、动脑筋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其变化。
如果将培养感应力运用到写文中,即通过五感写作,是不是能够打破平面叙事,给读者构建一个更容易沉浸的世界呢?
我听到窗外传来鸟儿一连串的歌声,逗得家中小鹦鹉也“叽叽喳喳”地呼应着。雨过天晴,阴霾的天空逐渐转为蓝色,还飘着朵朵白云,傍晚时分,天色反而亮起来了。此时,我要去煮饭菜,好好在烹饪中培养我的感应力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