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口误,这是口误。不是因学习而成废物,而是“学会了”的变音,或者是故意说错产生的一种萌感。
好玩是好玩,但没什么味,但这比什么缩写容易懂了,比wdsa之类好多了。对于缩写,真是一点好感都没有,可能是另类的中二文化,对于已经毕业的同学,就像回到现在的学校,你已经不会做题一般。
小时候我们也做过类似的事,比如扩充可爱为可怜没人爱,这是一种对原有词汇的扩充。这种文化的诞生,或许是以为我们当时没什么墨水,又要强行装得有文化,往往炫富的人都不是真正的有钱人。
现在的这种缩减文化,反而说明他们很自信,已经富得来可以删减,从这点上看,我是羡慕这种“自信”的。不过又开始瞎操心,这不会引发歧义吗?
对于删减文化和增加文化,本质都是在塑造一种标榜自身的文化,他们都是在寻找和创造这个时代专属于他们的身份,正如我们在寻找我们存在的意义,他们也在寻找他们存在的意义。不过这种文化最终需要寄宿于一个固定的团体,从而这部分能从中找到归属感,得到安全感。而对于这个信息交流异常通常的时代,归属感变为了参与感,人人都不想被时代抛弃,如同待在井底的人,不论井上的人向你投来什么,你都会拼命地抓住,哪怕一次又一次断裂也不会妨碍你期待下一次,一旦投下,你扑向前抓住,你控制不住“抓住”的欲望。
“学废了吗”和“小丑竟然是我自己”这种流行文化也是有存在的意义,准确地来说,应该是每一种流行文化都是一个时代的标榜,是这个时代的人在告诉以前的人,我们是如何的不一样,差异是如此地巨大。
流行文化那为何流行,我理解为一种安全感似的归宿感。当你从流行文化中到一次归属感,那么你就会寻找下一次,会去跟随。你刚入职场或参加一次陌生的聚会,你和所有人都不认识,这时你们就需要找到一个共同点形成一个集体,地域、学校和专业都可以,甚至是首选,但在一切都不匹配时,流行文化这种人见可知的文化就可将你们归为一个集体。流行文化具有可聊行,因为受众广,一般人或多或少都会了解或者听过一些,那便有话匣子,至少你们可以聊上天了。
正如我只在开头说了一两次的“学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