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告诉我们,帮人是一门艺术,没有本事,不要轻易帮人,即便这会让你很有优越感。
有时候,当我们帮助别人时,对方所处的境况可能很差:比如穷困潦倒、疾病缠身、饱受欺凌等等。
而此时,他可能会产生的情绪其实是:嫉妒。
嫉妒我们优越的处境,同时,还会让他联想起自身的不幸遭遇。
所以,这种情况之下,他不但会讨厌帮助他的人,还会试图去伤害他。
这解释了那个著名反应:这人为什么如此憎恨我呢?我又没有为他做过什么事情。
查理·芒格有个朋友格罗兹,乐善好施的他有过一次啼笑皆非的遭遇。
格罗兹拥有一座公寓楼,他先前买下来,准备将来用那块地来开发另外一个项目。
考虑到这个计划,格罗兹对房客非常大方,向他们收取的租金远远低于市场价。
后来,格罗兹准备拆掉整座大楼,在举行公开听证会的时候,有个欠了许多租金没有交的房客表现得特别气愤,并在听证会上说:“这个计划太让人气愤了。格罗兹根本就不需要更多的钱。我清楚得很,因为我就是靠格罗兹的奖学金才念完大学的。”
经历世事的人就会知道,即使是帮人,也要拿捏分寸、掌握火候,否则,没有招致感谢反而引来仇恨。
曾经叱咤上海滩的杜月笙交游甚广,许多当时的名人都对他敬重有加。他是处理人情世故的个中高手,自然深谙其道。
杜月笙一生做人就谈三碗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情面”。
他帮助过很多一时落难的名人。
但在帮的时候,都是以“对方心理上最能接受的方式”帮助,给足了对方尊重,而绝不是显得自己很高大。
比如,他和章太炎。我们都知道章太炎虽然堪称国学大师,但脾气非常古怪,不轻易买别人的帐,但却和杜月笙相交甚好。
那时,章太炎的侄儿在上海与人有纠纷,想请他帮忙。
但章太炎在苏州,也插不上手,只好写信请杜月笙帮忙。
这种事对杜月笙来说,轻而易举,三两下便把双方都搞服帖了。
但杜月笙会做人。别人可能派个马仔汇报一声就完事了,他却要特地从上海去苏州,专程和章太炎处汇报此事。
那时章太炎年纪也大了,经济也不宽裕。杜月笙看在眼里,只相谈甚欢。
唯在临走时,悄悄在茶杯下压了一张两千元的银票,从此每月还接济章太炎。
这一着,既帮章太炎解了燃眉之急,又相当顾全对方的面子。
而后,章太炎也对杜月笙相当感佩,帮他换名字,修祖谱等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