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英展回顾之第二单元(上)

大英展回顾之第二单元(上)

作者: 辽Atom | 来源:发表于2017-07-03 22:24 被阅读61次

文/杨秉坤等

最初的城市(前3000~前700)

这个单元展品有9件

1、苏美尔竖琴

前2500年 出自两河流域

2、早期文字泥板

前3000年 出自两河流域

3、“大洪水”记录版

前700~600 出自两河流域

4、印度文明印章

前2500~2000年 出自巴基斯坦旁遮普省

5、奥尔梅克面具

前900~400 出自墨西哥

6、沬司徒疑簋

前1100~1000年 出自中国

7、米诺斯礼拜者

前1700~1450年 希腊克里特岛

8、半月形项圈

前2400~2000 出自爱尔兰

9、拉美西斯二世雕像

前1280年 出自埃及

本单元的布展没有按照时间轴线串联,而且选择了地域文化来分区布展。

四大文明古国+古希腊+中美洲最早文明。

凡是讲过通史展的老师会熟悉,在人类历史上经过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洗礼,人类历史到某一个时间段出现城市。而且城市出现可以说是在不同大洲不同地域不同时出现的。很有意思,好像城市是人类文明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为何会出现城市?原因很简单,出现了武装,出现了战争,简单的壕沟已经不能抵御进攻了。于是用土垒城墙保护自己就成为了一种最可靠的选择。城市就这样出现啦!

人类四大文明古国~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古代中国。在这四大文明古国里出现城市最早的是古代巴比伦所在的两河流域。

在两河流域所在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先后出现了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等不同的种族来统治这一区域,其中苏美尔人是最先在这里建立城市的。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生产力特别是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使得物产有了盈余,于是又催生了私有制的出现。有了财富,就必然出现强盗,所以就必须筑墙垣以守卫财产,建立国家机器以镇压任何企图改变财物分配和社会秩序的行为。

第二单元的布展着重突出的在两河流域建立城市后出现的文明。因为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在本单元的文物只有一件(组),但两河流域的文物这个单元确摆放了三件。我们看,英方对这个地域的文明是多么的重视。


苏美尔人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于是有了城市于是就有了商业。因为商业出现后上不了要记录信息,没有文字怎么行呢!所以在公元前4000年前,苏美尔人使用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因为两河流域盛产黏土和芦苇旮杆。所以被晒干的黏土就成为了被书写的载体,用的芦苇杆制成的笔就成为了最早的书写的工具。


提到苏美尔人的文字,很多老师一定会想到楔形文字。但这次展出的小泥板上写的可不是楔形文字!我们看一张图,大家就明白啦!


苏美尔人在公元前4000年前使用的是象形文字,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后,才演进为好像楔形符号的文字。


这次来的泥板上面的文字还不是成熟楔形文字。

现在全世界各大博物馆保存有两河流域的文字泥板多达25万块,其中大英博物馆就珍藏有其中13万块。够豪气的!

这次展出的泥板总共三行,读的时候从上向下读,每行都是从右往左读,读完一行下转一行。

这件泥板的文字是用来记录工人一天的口粮的记录本。每个小格格里都代表一位工人一天的口粮。


倒三角表示这是啤酒圆形或半月形表示面包。请注意,这个区域!这是一个苏美尔文字的单词,意思是“分配”。

古埃及早在公元前三四千年时 就有啤酒和面包了。

在中国北方米家崖考古遗址发现的陶器中保存着大约5000年前的啤酒成份,考古学家在陶制漏斗和广口陶罐中发现的黄色残留物表明,在一起发酵的多种成分包括,黍米、大麦、薏米和块茎作物。

我们看第二件,王后竖琴。

大家看上面的地图!注意红箭头的位置。

在幼发拉底河下游,苏美尔人在公元前2500前建立了名为乌尔的城市。

在1925年,英国人伦纳德.伍利博士带领考古队在乌尔城遗址展开了有计划的大规模考古发掘。这次共发现了一百多座墓葬,其中有3座是可以知道姓名和身份的墓葬,这里面就有国王和王后的墓葬。

照片右侧戴帽子低头的就是伍利博士

在其中一座王后墓葬里发现了珍贵的竖琴,我们称它为王后的竖琴。

发现竖琴的时候,琴体木质结构完全腐坏,伍利博士用石膏沿着压痕将竖琴形状从新复原。所以今天看到的竖琴是修复好的。


但竖琴牛头部分黄金和蓝色青金石都是原件。

我们看下展厅里实物照片。

按照资料所介绍竖琴为12根琴弦,但我数了下只有11根。

请注意,在牛头下面的绘画图案。这些图案描绘的是什么内容,在下一件文物里我会提到。留一个伏笔。

在这座王后墓葬里共发现了两把牛头竖琴,这是其中一把。

竖琴是苏美尔人重要的一种乐器,我们在考古中还多次见到类似竖琴的物品。请看图片。


我们看,竖琴的样式是不是很多呢?

这件不多说!下面介绍本单元最重要的一件文物,大洪水泥板。

这件文物上面的文字才是楔形文字!

成熟的楔形文字大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之后,第二单元展出的第一件文物虽然也是公元前3000年,但并不是成熟的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不光苏美尔人使用,之后其他两河流域生活的人种也会使用。一直到公元前3世纪这种文物才消失。

这件文物时间来自于公元前700年。

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具体时间记不清了),苏美尔人口口相传着一个国王的神话故事,这位国王是乌鲁尔城邦的国王吉尔伽美什。他的故事我们称为《吉尔伽美什》史诗。

这部史诗比大家熟悉的《荷马史诗》还要早很久!

神话中吉尔伽美什和半人半神的英雄恩启都一起冒险,在恩启都死后他为了让好友复活,寻找到一位叫做乌特那提什皮姆的长生不死的人。结果吉尔伽美什没有按照乌特那提什皮姆的要求抵抗睡眠七天。他带着遗憾和恩启都的灵魂最后一次对话。故事以悲剧来结尾。

在公元前1800年的时候,《吉尔伽美什》史诗以文字的形式出现。今天保存最完整的一套珍藏在大英博物馆,一共12块。这次展出的是第11块。

为什么说这块泥板弥足珍贵呢?因为它上面记录着吉尔伽美什见到乌特那提什皮姆后,这位不死之人给他讲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说的就是天神要惩罚人类,发动大洪水来毁灭人类。智慧女神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乌特那提什皮姆,他建造了一艘大船,让家人和动物来到船上。七天七夜的洪水过后,人类的火种得以保存。天神召开会议,决定赦免乌特那提什皮姆,并赐予他永生。

故事的情节和《圣经》里提到的诺亚方舟的故事如出一辙。我们不要忘记《吉尔伽美什》史诗可要比圣经早很久很久,所以这就证实《圣经》里的故事并非原创,而且从其他地方借鉴而来的。

1872年大英博物馆工作人员乔治.史密斯先生,在偶然间翻译出了这块泥板的文字。当时他高兴的在大英博物馆里裸奔庆祝。他豪言道:“我发现了可以改变人类历史的信息。”

的确,在他发现了这段文字内容后,历史学家们又发现《圣经》里有很多内容都在其他地域的文化里可以找到影子。

下面就给大家带来这块泥板的完整翻译内容。大家自己品读这部史诗的片段。

以上为完整翻译,不知大家有没有耐心看完这些翻译文字。

在介绍第二单元第二件文物时,有一个细节大家还记得么?

当时我请大家留意这竖琴上面的图案。这图案描绘的就是《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某几个情节。

苏美尔人神话里有三大主神,刚刚的翻译里提到的恩利尔就是一位。

下面再说下为何《圣经》诺亚方舟的情节为何与两河流域关于大洪水传说的如此相近。

其实我们了解下犹太人的生存轨迹就可以知晓。

首先我们要搞清一个问题,《圣经》的内容是分《旧约》和《新约》。《旧约》是在耶稣出生前犹太教的内容。基督教其实就是犹太教的再发展和延续。

1.犹太人的祖先是闪米特人,来自于阿拉伯半岛——

2.后来犹太人来到了两河流域的幼发拉底河生存——

3.又来到了迦南(今巴勒斯坦)——

4.又来到埃及——

5.又出埃及回到迦南——

6.在迦南建国——

7.巴比伦人入侵把犹太人掠走到两河流域——

8.波斯人来了,又把犹太人放回迦南地区。

犹太人的生活轨迹一直在漂泊中,两河流域、埃及、阿拉伯半岛都留下过他们的足迹,所以不同地区的故事出现在犹太教的经典里,其实也就不难理解啦!

另外,人类本身就有一种“洪水”情结!不光在两河流域出现有《吉尔伽美什》史诗里的记载。在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的神话里都有大洪水的故事,只是剧情不同罢了!

比如,印度神话里毗湿奴化身野猪,用獠牙拯救大地女神于洪水之中,也是一个洪水记忆。

过去都是依水而居,我国考古也是发现新石器时期洪水淹没的部落遗址 。

人类在不同地域文明初始时期,都会遭遇大洪水的厄运。比如曾经两河流域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经历过改变河道的命运,那在河边建立的城市可就要遭殃啦!难怪会出现大洪水的传说。

大洪水现在来看可不只是传说。学术界已经从冻土层的岩芯找到了大洪水的相关物理证据。这个其实说起来并不希奇,跟现在的情况一样,就是气候变暖而已。因为地史上最近的一次冰期结束于一万到九千年前,之后地球的温度一直在缓慢而稳步的上升中。所以冰川融化带来大规模的地表水是很自然的事情。类似的事件在地球史上经常发生。

冰川时代结束,在气候和地理上会带来的两个最显著的变化,一个是山洪增多,再一个是海浸。现在的白令海峡,在冰川时代是露出海面的所谓白令陆桥。后来冰川融化之后海平面上升,就被淹没了。

人类变化导致的温度变化,跟地球自己的变化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大洪水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事件,不是我们现在这些局部气候变化事件所能比拟的,威胁要大得多。

总之生物进化的精义就是:地球虐我千百遍,我待地球如初恋。生物就是变着法儿虐自己去改变去讨地球后妈的欢心,讨不到欢心的都挂掉了。

人类文明诞生就是在几大河流域,与洪水斗争一直相伴吧!

感觉人类文明的进步所说东西方传说或记载有出入,但总体脉络都差不多。

以上介绍的文物都来自于两河流域。分别是编号14的早期文字泥板,编号为13的王后竖琴,编号为15的大洪水泥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英展回顾之第二单元(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rgf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