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在地下沉睡了将近4000年,直到1899年才被人偶然发现,然后进行系统的研究,探求其艺术真谛。
1931年,北京出版的《华北日报·华北画刊》上发表过一篇署名“汐翁”,题为《龟甲文》的文章,记载了甲骨文发现的经过:19世纪末,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的农民在田野掘耕时偶然发现一些黑旧龟甲片,未加细究,有人研磨成粉状,作“刀尖药”出售,有的则整片卖到中药房作“龙骨”配方,辗转出现在北京的药铺里。1899年的一天,国子监祭酒、义和团总团练王懿荣患病求药,到药铺抓来一味“龙骨”,恰逢老朋友《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前来探访,发现药剂中的“龙骨”古朴久远,上刻无人见过的一种古文字,两人遍访研究。
在不断挖掘下,先后有7万余片甲骨进入私人秘藏,其中3万余片流散至国外。从1928年开始, 国家组织科学发掘10余次,共计出土15万余片,其中1936年的第十三次发掘,一个整坑中就出土甲骨17804片,有300板是完整无缺者。20世纪50年代,在陕西省周原地区、山西洪赵坊堆村发现一批西周的甲骨文。殷商甲骨、西周甲骨均已重见天日。现在,专门开辟了“甲骨学”,从文字学、书法学、社会学等鬼度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中国书法史以甲骨文为第一颗闪亮的彗星,在人类文化的宝库中闪射着神秘的幽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