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才16岁,还是大孩子,外公外婆就把她嫁了,嫁给一个,比他大八岁,很老实的男人。她一点都不喜欢他。那时她正在桂花乡文化扫盲班读书,母亲说,她不嫁,她还要读书。
外公外婆苦口婆心的给她讲,这个男人是在成都学裁缝手艺,能挣钱。母亲半相半凝,觉得父母是唯一最值得相任的人,她那么小也没有主见,不知与一个不喜欢的人在一起将是什么样的生活在等待她。
认识没多久母亲就停止了读书,扫盲班刚学会认一些字,还没有学习写字,所以到现在她也只会读不会写字。
母亲听从了外公外婆的安排,不到17岁就跟着他不喜欢的这个男人一起去了县城里边,这个男人就是我的父亲。我母亲从小要强天资聪慧,父亲是裁缝,母亲到了县城,就跟父亲学手艺,没有多长的时间,母亲就可以自己挣钱了,慢慢的比父亲挣得还多。
不满21岁的母亲,已有了我和比我大一岁多的姐姐。经济独立了,做事泼辢能干的她越来越不愿意与父亲一起生活。在我六岁的时候,母亲大胆与父亲离婚了。离婚的时候我跟着母亲生活,比我大一岁多的姐姐跟了父亲。
母亲与我俩人一直生活到我读初中毕业才从新成了家,继父是与我二舅同在一个地质队的一个工人。二舅给母亲寄来了信和照片,然后母亲去他们所在的单位上与继父见面。母亲见后不是很愿意,在二舅的劝说下母亲同意了。结婚后母亲37岁时生下一对双胞胎弟弟,他们比我小16岁。
我高中毕业后,下乡当了7个月知青,地质队内部招工,十九岁的我成为一名地质工人。
在我弟弟九岁时母亲与地质队继父又离婚了,这次他找到了真爱,本县某局的干部。
她一生中的三段婚姻,在那个年代可以想象承受了多少压力,给我们姐弟四人的童年也留下了深深阴影。
我从小到大成长在一个没有男人的家庭,不知道什么是父爱。母亲整日在外边挣钱养家糊口,我很小就承担所有的家务事,在我记忆中,几岁挞起板凳做饭,十岁挑水,砍柴。连当时最重要的家里领各种粮油票,肉票都是我去办。我母亲工作是计件,早出晚归。我首先要把家里所有事接排好,才是我完成作业的时间。
母亲家庭生活压力大,情感的不顺,我是她唯一的出气筒,被辱骂,鞭打是家常便饭。从来没有因为我学习上的事挨打挨骂,因为她根本不关心。送饭晚了挨打,菜饭没做好挨打,下雨了忘了收衣服挨打。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小时候我在日记中写道,长大了要报仇。
但是正真长大后,我又理解她当时有多难。她一生都在寻求真爱,不懈的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顶住社会舆论,和邻里的白眼,确属不易。
走上工作岗位,同事朋友送我“拼命三郎”的称号。这就是我母亲的“斯巴达”式教育的结果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