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 ——《朗读者》
真正走过青春,痛苦谈不上。但用得上二字——不易。
《彷徨少年时》、《谁的青春不迷茫》……彷徨和迷茫这样的词好像专门为少年人所设。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皆同一理,仿佛少年人就会彷徨的。也不见得全是人家说的无病呻吟吧。
总是真诚而又可怜的在寻找依靠,却不能蓦然回首去相信自己。人类是地球上的群居动物,但人类又是这样的无依无靠。度过童年后,我们仅仅需要短短几年就会为自己在心里垒起一层厚厚的围墙,孤独的身处其中。灯红酒绿,熙熙攘攘。真正感到开心热闹的人不多。如果说小时候我们可以依靠父母,那么现在需要另外寻找依靠了。许多人在这个时候选择了去寻觅爱情,但往往为情所困的。
很多书里也好像要指导人们皈依宗教。但目前我不认为这是一条出路。因为一切是取决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啊。宗教好像也不能宽容的包容万物,指引我们。难道将一切幻想致力于来世吗?
人类本身是多么愚钝,而青年时期尤其恃才傲物。人有的时候表现的非常聪明,可以说是万物之灵。但随着阅历有所增加,就会感觉人其实非常愚笨,反应也很是迟钝。前人早已经历过总结过的经验,父母老师会告诉我们,文学作品会启示我们。一个非常明显的,耳边早已屡屡听到的道理。我们却还是需要亲自跌倒好几次才能领会。且特别容易在以后犯“反复”的错误。
人又是多么易受环境和旁人的影响,少年时期可塑性更甚。张三站在张三的立场上说你应该走这条路,至于真正走这条路落入了坑里,张三是不会扶你一下的,他只会和李四一起笑你;张三和李四都在练习招数,你也会跟着练招数,而不能认识到自己需要练的是内力。甚至张三李四不练功,你就不能意识到自己还不能行走江湖。
还有不承认自己的平凡,纵然喜欢听《平凡之路》;棱角开始与社会产生摩擦;总是不能做到人情练达等等原因。也许成长本身就不容易,我们需要不断在跌倒中总结经验,努力的去过好生活。
但我后来也发现:领悟一个道理本身就是十分不易,更难的是在每一个年龄阶段的领悟又不是一样的,不断被推翻。所看重的、在意的东西一次又一次被刷新。每个年龄段的经历都会迫使你的观念更新。而以前那种你的执念,你的信仰,你追求的并不一定是错误的,也就是说你不一定是在进步。就比如,我始终看不出一个大人较于一个儿童有什么高明之处,有时候大人们所做的事也往往会违背他们自己制定的规则。不同的只是一个犯大错一个犯小错而已。
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有个对白。玛蒂达说:“人的一生总是如此艰难,还是只有童年是这样”。里昂说:“总是如此”。
玛蒂达的童年是痛苦的,我们的少年是不容易的,中年老年呢?中年奋斗于职场,上有老下有小。老年走向迟暮,对青年时反思悔恨。或许哪一个时间段都会有蓦然回首,不知所措的失落感吧。
也想起看过的《叔本华全集》,没有太看懂。但是整本书读下来,他好像也意识到读者一次性读不懂他老人家,总是反复的去解释一句话。整本书都在努力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的一生都是痛苦的,世人还总是妄想摆脱痛苦,追求快乐。读后想这老头观点太消极了。因为我与亲人欢聚,与朋友举杯,与自然亲近……时确确实实体会到过快乐呀。
后来终于明白了。不是没有快乐,只是快乐非常短暂。老子先生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我也是小时候就发现每隔一段不太开心,不太顺畅的时间,就会有一个小惊喜出现。哦,原来生活就好像逆境,痛苦,疾病,苦难,分离,绝望组成巨大星河。而顺境,欢乐,健康,高兴,欢聚,坚定只是漫漫星河中的点点繁星。
而我这苦苦思索的“终于明白”也未必是生活的本质。
各位老铁们,也许最后我们会归于罗曼•罗兰的一句话吧——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