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在给谁做样子(wm 197049)
当你能够清醒淳朴起来的时候,这种感觉是很美的。我最厌恶的,就是包装,其实,你最厌恶的,也是包装呢。虽然说自我标榜也有不少期许的成分,但那是不诚实的。
无论我们有多少无奈和矫情,真的谁都无法挽留时间的脚步,不知是越来越远了,还是越来越近了。近的是什么,远的又为什么?!
各种秋叶的方式次序接地,梧桐缱绻飘零,葡萄依旧留恋,还有枝头银杏的黄,越来越淡了。花圃的草,仍傻傻绿着。
这是个冬天。
今天早晨六点,过了零下一度。人们似乎萎缩了不少,出来的大都缠头裹脑,更显得矮;晨练的人群,明显小了很多。这是个真实的冬天,别和冬天做样子!
有位朋友和我谈起“做样子”的事儿,他说为什么好多人读了好多书,却依然没有改变;为什么读名牌大学回乡的人,过几年却更像个乡里人?!我说,人家本身就是个乡里人嘛。他纳闷那些人上过好的学校,回乡过上几年,丝毫看不出素质的提升,更加抽烟喝酒打麻将,撸袖子拍桌子赌博吐痰满嘴脏话?!
我说那叫地道。
知识和素养没半毛钱的关系。读大学知识可能提高素养,也会使骨髓里的东西更加根深蒂固!知识只是种工具,用知识只是种能力,而所有这些,只能使一个人更加成为他(她)自己!而不是做出自己的样子,更非做出样子!
这样一解释,我这朋友似乎懂了一些。
人们究其一生,基本上都是在做样子的。什么时候不是呢?刚生下来时候,真不懂得怎样去做,冷了就哭,热了也哭,饿了,当然要哭!很淳朴,极天真,天真就是天然的真纯。(不管什么年龄的人,我很喜欢天真的人。真实,很有力量。)
什么时候不做样子,就是一个人临终的时候,来不及做样子,也没必要、没有能力做样子。真实的世界要走了,自己抬不起告别的手,那时候,人的眼神是最淳朴的,甚至没了孩童的好奇,无奈、坦然、不甘、忿怨都好,确是纯真的毫无遮拦的。
快死的人啥都知道,最淳朴。如果有谁临终还做了样子,那么注定他要去掩面羞对上帝呢,他白活了。
话题又扯回来,知识是工具,用知识是能力,这些都为了一个人更成为他自己。那么,人在世上走,就是逐渐远离自己,又回归自己的过程。形象一点,就是起始点合一的两条抛物线,位移一样的,行程却不一样,抛起较高的是做自己的样子,抛起较低的,就是自己。
两条抛物线重合的人很少,人多多少少都有做样子的嫌疑。原因在哪里?也就是说,是谁叫我们如此困顿呢?
一个是师长。
打小就有人讲:做什么也得做出个样子。吃有吃相,坐有坐相。一般来说,人都学了样子。因为教育你的人没那高的觉悟,自己醒悟不透此中道理。教育你的人也没那诚恳的态度,即便是醒悟到的道理,也不可能百分百地传达给你。
坐有坐相,吃有吃相。坐就是坐,吃就是吃,是叫你专心一意享受吃的快乐,品味坐的感觉,而并不是叫你做出吃的样子,做出坐的模型。
而往往对于年龄尚小、悟性较低的人来说,从形式的矫正到心灵的悟彻,也只能如此。所以好多人只一辈辈传下来,做做事的样子,而心灵不会深透。
于是也就有了专做样子而不做事儿的情况。身在心未深。
而只有身在,心深,意透,才能彻底做成事情。
一个是自己。人总要成长的。举个例子,从我第一次学叶圣陶文章《古代英雄的石像》,到后来读《古代英雄的石像》,到后来教别人学《古代英雄的石像》,再到后来看张艺谋电影《英雄》,再到重新翻看《古代英雄的石像》,每次感觉真的不一样的!
似乎感觉到了作者的深意,或者由此引发的文字背后的东西。我并未有借题发挥的念想,而是,感觉到自己越来越深邃了,真实了,这个,才是学习的本意吧,就是做事,而非做做事的样子。
人要自己成长。师不必如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此乃常态。
所以,方式也好,工具也罢,人究竟是做自己,还是做别人,还是做别人眼里的自己,究竟是做事,还是做做事的样子,有时候甚至连自己都不清楚呢。
有个朋友,单位里论资排辈当上了局长,顿时觉得他腰也弯了,背也驼了,上台阶拿腔作势端着杯子,上身前倾步履稳健,做老态龙钟样儿,俨然一副老局长的做派。回想起来他做单位通讯员时候,满脸堆笑,手忙嘴勤的样子,判若两人。实在可笑。
做样子!
想来那些外出读名牌大学的人,无非也是做了样子,回乡又回归了原来的样子罢了。人最悲催的就是,学了,没去做,知行不合一,学再多的东西,又有何用?!(wm 197049)
不过,知行真要合一,读个小学我认为也确实足够了,受益终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