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缸儿里舞榭歌台

作者: 上善若水山西太原 | 来源:发表于2019-01-26 01:22 被阅读6次

 

 

挺喜欢元曲,兴许是因了其中那鲜活的泥土气息以及随手拈来的形象比喻吧。

山西籍曲家乔吉有一首《水仙子·咏雪》十分有趣:“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大灰泥漫了三千界。银棱了东大海,探梅的心噤难捱。面瓮儿里袁安舍,盐堆儿里党尉宅,粉缸儿里舞榭歌台。 ”

曲中涉及到俩人物袁安和党尉,不过带有一定的虚拟性,就像眼下闲唠叨时,专事觊觎别人老婆的必是“隔壁老王”,小孩子的作文里必有一个巍巍颤颤的老大娘需要过马路,而文革时的小说或剧情里呢那个落后分子一定姓钱一样。

或曰:汉时,袁安未达,洛阳大雪,人多出乞食,安独僵卧不起,洛阳令按行至安门,见而贤之,举为孝廉。后人常用“袁安高卧”指身处困境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那“面瓮儿里袁安舍”似乎有袁安盼望有一天,白面多到吃也吃不完之意?单就此句的话,可以这么理解,诗无达诂嘛。可下一句“盐堆儿里党尉宅”呢?按,党尉,姓党名进,北宋时人,官居太尉,他一到下雪,就在家里饮酒作乐。这党太尉该又怎么与“盐堆儿”联系呢?不过,“粉缸儿”与“舞榭歌台”倒是有点关系的,戏台里的人物,总是,忠臣也罢,奸佞也罢,命妇也好,怨女也好,出场时不都要涂脂抹粉么。

如果嫌麻烦,那就简单来,白面,咸盐与脂粉都是喻体,主题呢是雪,足够了。

有读者可能觉得还有一句似乎有点欠火——“大灰泥漫了三千界”,白雪与“灰泥”,一白一灰,那色儿不尽相同吧?

对,别说你,连文史专家可能有些不解。笔者特地翻阅了一些权威的注本,大多这么解释:大雪如同白灰洒遍了整个世界。对不?对。只有点语焉不详。原因嘛,系对方言的不太了解。

笔者出身盛产粮棉的晋南,从前的晋南人叫刷大白不叫刷大白,而叫“灰墙”,具体过程是,杀猪锅一口,取白石灰加水置其中,成稀糊状,之后将棉花揪成指甲盖大小的绵絮,边揪边加进,与此同时,大锅内沿同一方向不住搅拌,直到白灰泥与绵絮充分均匀,即可泥墙,主要工具是一个叫“泥批”的家什——也就是“灰”的过程——为什么要加进绵絮呢?主要是防止白灰层抹平及干燥后开裂。如此“灰”过的室内墙壁光洁,爽滑,效果极佳。夏天时光脊背倚靠在光润的墙壁上,柔滑清凉,很是惬意。几十年过去,白墙壁都被烟火气熏成黑墙壁了,但仍旧不会有裂。其他产棉区是不是也采用此灰墙法那就不知道了。

长期寓居杭州的乔吉呢本是山西太原人,太原不怎么产棉花,但估计乔吉是到过晋南的。为什么呢?现在仍保留古戏台(包括元代戏台)最多的省份就山西,而晋南尤甚,分布更多,这是古建学者梁思成与其妻林徽因调查的结果。这就是说,从元季到近代,晋南一直都是戏曲(包括元杂剧)最繁荣的地界儿。而乔吉一生,除了三百多首散曲外,至少还创作杂剧了十一种。这样多产且负盛名的剧作家,到晋南看看自己的剧作演出状况如何,应该是十分合理的,于是也就有了“大灰泥漫了三千界”这样的妙句。

相关文章

  • 粉缸儿里舞榭歌台

    挺喜欢元曲,兴许是因了其中那鲜活的泥土气息以及随手拈来的形象比喻吧。 山西籍曲家乔吉有一首《水仙子·咏雪》十分有趣...

  • 无标题文章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春日游 杏花吹满头

  • 青蛙

    舞榭歌台临水洲,声嘶力竭祈丰收。 兢兢业业吃害虫,真是人类好朋友。

  • 舞榭歌台白玉兰

    以前看演出去过中山纪念堂,因为是晚上没有仔细游览。据介绍孙中山铜像,和上面的建国大纲;纪念堂建筑;还有广州最老的木...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红颜_烟画

    中国文人把南京比作一个沧桑变幻的舞榭歌台,在这个舞榭歌台上,历史曾上演过无数帝王将相的生杀夺予,也有过文人名士的浅...

  • 忆江南

    风流地, 醉看柳如烟。 舞榭歌台笙歌起, 烟尘柳巷文章繁。 往事旧红颜。

  • iOS-基础控件--UITableViewController(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由基拉> 1.UItableViewController 继承于UIVie...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

  • 梨花檀木,金尊落,不禁失笑,谁能花面好。舞榭歌台,拂袖过,原是梦幻,可叹惆怅客!

  • 梨花檀木,金尊落,不禁失笑,谁能花面好。舞榭歌台,拂袖过,原是梦幻,可叹惆怅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粉缸儿里舞榭歌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wit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