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和气
初遇“一团和气”,是在一次测试中做一道病句选择题时。想到 “以和为贵”, “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我毫不犹豫地判定“一团和气”为褒义词。结果,我失去一道选择题的分值。
查成语字典,理解它的含义,我恍然大悟。多年以后,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对照自己的态度,竟与我的一位中学老师惊人的相似。用“一团和气”来形容我们师徒在课堂上的表现最恰当不过。
他是一位数学老师,中等身材,慈眉善目,笑容可掬。面对闹哄哄的课堂,他一脸无奈,连喊“同学们,安静下来。”都显得那么的柔弱无力。从来没见他发过脾气,无论我们这班调皮蛋怎么不把他放在眼里,他都不骂我们一句,或罚我们什么的。只是那挂在脸上的微笑有些僵硬,有些苦涩,没有人在乎他的感受,没有人在乎他扯着嗓子跟嘈杂声对抗的辛劳付出。在我们眼里,他似乎是个随风摆动的稻草人,面对偷吃庄稼的鸟雀,无能为力地立在近旁。
青春期,“欺善怕恶”是我们的特性之一,即使是对传授我们知识的可敬的老师也不例外。他无疑是只软柿子,最好欺负,连那时在班中表现最乖巧的我也公然让他难堪过。
我是难得一位认真听讲,积极配合他教学工作的好学生。每次提问,我答得上,肯定不会沉默;每次他叫同学上黑板做题,叫到我,即使一时想不出怎么算,我也会硬着头皮上。但那次,我的表现却让他不失所望,事隔多年,那时僵在他脸上的微笑,我还记得真切。
“稻香同学,你上来做这道题!”我抬头读题,低头在练习本上演算时,突然听到老师点我名。我正欲起身,却听到几个女同学的教唆声:“稻香,别听他的,就不上去,看他能怎样?”我当时肯定是昏了头,否则怎么会听从她们无礼的教唆呢?我的脚一下子像灌满了铅,站不起来了;我又像是被她们施了定身之法,坐在原位一动不动。老师反复催促,但我就是充耳不闻,铁了心与他作对。
面对我的公然挑衅,老师站在讲台的一角,满脸尴尬,嘴里念叨着什么。那一如既往的笑容挂在他平和的脸上,显得那么僵硬,那么无奈。他依然没对那几位女生发脾气,也没对我说出一句批评的话来。只是站着,见我不上讲台,他平和地改叫其他同学。
课后,我为自己当时的表现感到懊恼,内疚。多好的一位老师,我为什么要加入欺负他的行列?
第二天上他的课,课堂依然吵闹。他依然微笑,依然耐心讲解,依然没发脾气。当他再叫同学上黑板做题时,我高举右手,以这种方式向他认错道歉。没想到,他毫不犹豫地再次喊我的名字。我满心感动,在以后他的每节课上,我更加认真听讲,更加积极配合他的教学工作。
我想不明白,为什么他可以那么柔弱,为什么他可以任人“欺负”。直到我当上老师,受尽调皮蛋的折磨,与他感同身受后,我才明白个中的原因。
初为人师,我站在讲台上,一脸的平和,嘴角的微笑透露了我难得的好脾气。与学生接触不到一周,我就被他们摸清了性情。渐渐地,我成了他们的眼中的透明人,他们想吵就吵,想闹就闹,全然不把我放在眼中。
而我,除了会对他们喊句毫无营养的无关痛痒的话——“静下来!”外,竟一时说不出任何批评他们或语气稍重的话来,更想不出任何惩戒他们的法子。好不容易憋出几句批评的话来,却讲得断断续续,连带口误,心“怦怦”直跳,脸涨得通红。这时,如果某个目无尊长的捣蛋鬼公然取笑我,我竟不知所措,无言以对,吃个大大的“哑巴亏”。实在受不了他们的吵闹,我也会大发雷霆,摔书离开教室时,眼泪不争气地哗哗直流。有时贴着教室的外墙,像个受委屈的孩子,我蹲下来,抱头呜咽抽泣,教室传来阵阵的喧哗。每每这时,想起自己的老师,我终于明白他哑口无言的苦衷,终于明白只懂与书打交道,不懂与人打交道是件多么苦痛的事!
终于真切地体会到“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的涵义。我很快成为同事中最善良的那一个,但我知道,这时这地的“善良”对我而言是莫大的讽刺和最大的否定。但我依然不改和善的脾性,传承着和我那同样好脾气的老师的满腔热忱,即使只得到部分学生的肯定和尊重,我们也一如往昔。
是的,我们就是人们口中的“老好人”,我们对谁都是一团和气。但这种无原则的好只会让我们吃尽苦头却受不到应有的尊重。
教科书没能教给我们的知识,我们惟有在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中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不断探索。生活让我们在哪方面吃尽苦头,是在提醒我们哪方面应该有所反思,有所改进,而不是一味忍耐,逆来顺受,墨守成规。
赏识教育固然重要,但得当的惩戒教育又何尝不重要?孩子是在不断的犯错中成长的,老师或家长如果只懂一团和气,有时是对孩子不良行为的一种纵容,只会让他们滋长目无尊长,任性胡闹的坏毛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