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描述读《一九八四》的感觉,应是:压抑。再具体,就是仿佛被关在毫无接缝的金属牢笼,身边空无一人却仿佛被深渊凝视的恐怖和窒息。
严格意义上来说,《一九八四》作为一本小说,主人公强烈的孤独感予人的感受比不上《活着》,惨烈、牺牲、奉献的表现不如《南京安魂曲》和《金陵十三钗》,人性丑恶和社会暴力的表述似乎也不如《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直观。

整个故事体系中,围绕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开展——这是个“不老实”的男人。他在扭曲社会体系中扮演着微不足道的角色,在自我否定和自我澄清中挣扎求生。他站在悬崖的边缘采下一朵鲜花,即女主人公,二十岁的茱莉娅,他又抓住一颗小草,即扮演反叛接头者的思想警察奥布莱恩,想要救赎灵魂,却发现稻草是不存在的,他终将带着被蹂躏毁坏的花朵堕入深渊。
全书有如创世者的通透和冷漠,带着真实的荒诞感——这个词或许是不恰当的,但事实如此。他借由温斯顿的眼睛看世界,恐惧、紧张、侥幸、痛苦全都是真实的,但剥离温斯顿,他又是清醒的,他清楚一切都是荒诞的。

在这个小说的世界,乔治·奥威尔冷眼看向人间,他的笔尖是冷的,指尖也是冷的,因此文字寒彻骨髓、冷入心扉。但这字里行间,仍然隐约可以察觉,他的眼睛里充盈着深切的失望甚至有一些懵懂。现实中的他,在一场正义之战中被重伤,而他的党派在此之后飞快解体。这个身负正义之战荣光的将军险些死于政治倾轧。《一九八四》就像一场绝望的质问,审问人的灵魂,无助的寻求未来。
是建立一个像小说中那样的乌托邦社会,其实没有人权,没有自由,没有思想,极端独裁,人和人之间相互构陷吗?
反抗是无力的。
《一九八四》最终的结局,唯一的反叛者被改造成“思想纯洁者”,失去自我意志,无条件地听从顺从服从党的意志,成为庞大蚁群中的一只工蚁。

“思罪不会带来死亡,思罪本身就是死亡。”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真理被人抹去,而抹去这一行为本身被人遗忘,谎言变成了真理。”
真的是这样吗——那么希望在哪里?
因为这本书,我曾陷入长久的沉默。我无比庆幸这并非现实,又感到茫然,因为时至今日我们的现实世界仍然存在着手握真理却无人言语。所有人都在一瞬间选择了沉默,毫不犹豫地趋利避害。人在内心深处总是最爱自己的。

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
思考没有对错,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推动时代向前发展,我们不应失望,而应为我们察觉到自己的劣根性并愿意改变感到骄傲。
国家的强大让年轻人有茫然的资本,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茫然的少年时代寻找方向,让我们成为更好的我们,终有一日国家更为更好的国家,社会成为更好的社会,人间成为更好的人间,时代成为更好的时代。
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我们曾手握真理却无人言语。
但岁月长河滔滔无声逝去,真理永垂不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