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浅论洪武大帝之得失

浅论洪武大帝之得失

作者: 探路企鹅 | 来源:发表于2018-08-11 19:26 被阅读42次

历史所揭示的不仅仅是史实,在这众多的史实之下,埋藏着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事物——人性。

                                                                                                                                                        ——题记

        近日,有幸拜读当年明月的著作《明朝那些事儿》,由于时间关系,只读完了其系列的第一部——《洪武大帝》。虽读得不精,但仍然深有感触,不仅为作者那趣而不华的语言所触动,更为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化与历史而感动。在《明朝那些事儿:洪武大帝》(以下简称《洪武大帝》)一书中,前面约70%的部分是在写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的种种轶事,后面约30%是在写他的子孙——朱棣如何篡权夺位,最后成为九五之尊。在此,本人虽才疏,但还是愿意将自己的所获以及心得凝固成文字,认真探讨洪武大帝——朱重八在其“崛起之路”上之得失,以史为鉴,反思当下,为“人生哲学”提供一些微不足道的“奇思异想”。

        再提及朱元璋之前,有必要先啰嗦几句当时的社会状况及变迁。当时的中国,已经处于元末年间,昔日成吉思汗的不当之勇早已被历史的烟尘埋没。而所剩下的,只有腐奢成风、破落不堪的元朝。按照“王朝周期论”所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个时候,往往就是群雄崛起,统一分裂之时。一般情况下,如果将一个苟延残喘的国家比喻为一只骆驼的话,那么国家分裂的这一根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都是“骆驼”自己给加上去的。

        而朱元璋,正是元朝这只病怏怏的骆驼给自个儿天上去的稻草。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朱元璋这个名字是他在投奔郭子兴期间擅自更改的,有“做诛灭元朝的利刃”之意。早年,他也本是名守本分的平民,然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上天就是不给他舒服的生活,偏偏让他出生在这么一个没落的世道之中。当朱元璋的亲人一个接一个地在他眼前死去时,当朱元璋应当领到的救济粮被当地官员搜刮的只剩下谷壳时,当朱元璋连在一所破庙里讨碗饭的希望都化为了奢望时,朱重八心中的怨恨、愤怒、压抑……种种情绪最终混合在了一起,使他最终从一名淮右布衣成功淬炼成了一名有能力诛元乱世,又重振朝纲,创下“洪武之治”这种神话的枭雄(注意,不是英雄)。

        在各种动机的驱使下,他以其出色的统帅能力和神一般的判断力,再加上一帮带有传奇色彩的文臣武将为他的事业开路,先后征服了陈友谅、张士诚等诸多在乱世之中起兵反元的枭雄。在剿灭了许多“同仁”之后,元璋迅速将矛头指向元朝,终结了元朝几百年来对中国的的统治,彻底的将曾经名震天下的蒙古军打成了支离破碎的游击队。至此,朱元璋成功地成为了消灭元朝的利器,也从此,他不再是随处都被人唾弃的丑和尚,而是一人之下(此人乃老天爷也),万人之上的皇帝!

        可以说,元璋之所得,不仅遵循天道,更顺应民心。如果此时,他安安心心做他的真龙天子,也许,他真的能成为嬴政所设想的那种“功过三皇五帝”人。

        然而,历史不止一次地证明着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越是地位卑下的人,在得到一个及其大的权力之后,越有可能造就一场腥风血雨。

        反观全球历史,无论是阿道夫,还是秦始皇,亦或是朱重八,在上位之前越是卑下的人,在上位之后便越是心狠手辣。不幸的是,朱元璋就是朱重八,他一直都是,从未改变。

        可以说,朱元璋是所有的开国皇帝中地位最卑微的一个,哪怕和他最相近的刘邦,都还是一个廷尉。而朱元璋,曾经是名放牛娃,后来由于饥荒又被迫去当和尚,在寺院中也备受排挤,最后以“化缘”之名去乞讨……呜呼,还有比他更凄惨的皇帝哉!于是,在朱元璋功成名就之后,由于受其早年生活的影响,自然而然就做出了许许多多令人发指的事情。首先,他改造了科举制度,规定答题只能遵从“师承”,不得有自己的见解,这就坑害了几百年来无数的莘莘学子。但是,这些比起后来的坑杀名臣名将,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

        也许是幼年朱元璋深受贪官迫害,在他成功夺得帝位,平息外患之后之后,就开始以“清除内患”为名,将一场暴风雨倾泻在了明朝诸位臣子身上。他不仅恶意缩减官员粮饷,而且先后办下了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这洪武年间三大冤案,诛灭了当时明朝近八成的官员(其中不乏品格优秀的清官)。不仅如此,在这些冤案之中,朱元璋乘势发扬“狡兔得而猎犬,高鸟尽而强弩藏”的勾践精神,将随他征战天下,劳苦功高的功臣名将杀得一干二净,甚至连他们的亲属都不放过,用“连坐”之法将他们的亲人也都赶尽杀绝。这也体现了朱元璋的性格特点之中决定了他得以坐在统帅着这个位置的原因之一:要么不做,要么做绝(只可惜,他的孙子朱允炆并没有继承他这一种作为统治者必须拥有的气质,要不然他也不会很快就被燕王朱棣一脚从皇位上面“踹”下来了)。这种性格,对于消灭敌患是的确非常有效,但是若将这种性格用在了自己人身上,便会成为一种血腥、残暴的对权力的滥用。就我个人认为,朱元璋杀掉重臣,并非仅仅就是书里说的那样为了巩固自己子孙的统治。更多的原因,应该是朱元璋从心理上就不信任这些臣子,自始至终对这些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将士们就怀有刻骨的“虚妄”感。再加上朱元璋本身也并不是属于那种“肚里能撑船”的人,在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以后,自然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身边的人施以惨无人道的屠戮。正是因此,在他死后不久,朱元璋这种滥杀无辜的罪孽很快就显示出了他所应有的后果。

        在朱元璋死后,本应由朱标继承皇位。但是由于朱标早逝,并且出于对儿子的怜惜,朱元璋不顾反对,立了朱标之子朱允炆作为皇帝。这样一来,必然就使得那些比朱允炆优秀千万倍的子孙不服气,朱棣就是其中之一。但不服终只是不服,并不会引起太大的风浪。错就错在朱允炆剿灭藩王为朱棣反叛增添了一剂催化剂,迫使燕王以“靖难”为由,将朱允炆赶下了皇帝宝座。其实,以朱棣的兵力,是没有办法反抗的。然而,朱元璋为朱棣登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能征善战的武将都被他杀了,还有谁能抵挡朱棣这种从小便混迹在名将之中的天才?于是乎,朱元璋屠戮旧臣的恶果显现了,他让自己心爱的孙子朱允炆下台,让最像朱元璋的朱棣即位。

        朱元璋的一生,得到的很多,失去的也很多。他得到了众人可望不可即的地位,而失去了人类被上天所赋予的权利——人性。元璋之得失,亦是众生之得失。反观历史,其实不难发现,驱动着历史车轮方向的,正是在人类的灵魂深处扎根已久的人性。人性生而趋利避害,在历史中许多重大的决策也逃脱不过这四个字的掌控。人性其实是决定历史规律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因素,毕竟历史是人造出来的嘛。划分一下层次,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人类发展趋势

        从上图可以看出,人性是决定历史规律和一个文明发展的基础因素之一,其重要程度,可以和技术发展相媲美。回到朱元璋的得失上,就不难看出他的得与失,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部分,是占主要部分的。历史所揭示的不仅仅是史实,在这众多的史实之下,埋藏着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事物——人性。

        《旧唐书》有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然而我认为,“以古为镜”,不仅仅可以知兴替,更可以从史中获取为人处世之道,以前车之鉴,明万物之道。也许,中华复兴之秘钥,就藏在这纷乱的历史红尘之下。

相关文章

  • 浅论洪武大帝之得失

    历史所揭示的不仅仅是史实,在这众多的史实之下,埋藏着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事物——人性。 ...

  • 明朝那些事儿---1-5

    第一部 《洪武大帝》

  • 洪武大帝-朱元璋

    朱元璋也就是本书第一部讲到洪武大帝,生卒1328-1398。作为一个定都南京(集庆) 又一直在镇江 常州一带打来打...

  • 洪武大帝朱元璋

    我在网课期间刷完了整套的《明朝那些事儿》,通过这一套书,我了解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事,我们来捋一捋。...

  • 《明朝那些事儿》之洪武大帝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刚开始并没打算看,首先我不太喜欢明朝那些故事,尤其是几个太监把明朝搅和的乌烟瘴气,其次对朱元...

  • 《明朝那些事儿——洪武大帝》之白手起家

    洪武大帝是后来的事情。读这本书就是想弄清楚,他是怎么从朱重八变为朱元璋,从朱元璋变为洪武大帝的。朱元璋一生共...

  • 2017-11-16

    明城墙,记载着洪武大帝从亳州到金陵城的艰辛与辉煌。

  • 学名人的处世之道

    本周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之洪武大帝》和《富兰克林自传》。从朱元璋和富兰克林两位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可以运用在自己生活...

  • 明朝那些事儿:洪武大帝

    阅读《明朝那些事儿:洪武大帝》 “草根逆袭”,一直都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草根逆袭的典范...

  • 从永乐到宣德-永乐大帝

    公元1402年7月17日,朱棣继承了洪武大帝朱元璋的帝位,改元永乐,史称永乐大帝,此时很多人心中会有一个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论洪武大帝之得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aod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