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打开《文明之光》第二册,继续我的“剑桥—牛顿之旅”。再次读到“纽曼理念”:
如果让我必须在那种由老师管着、修足学分就能毕业的大学与那种没有教授和考试而让年轻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三四年的大学中选择一种,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为什么呢?我是这样想的: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富有同情心且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掌握独到的行为判断力。
纽曼是英国著名教育家,这段话就是一种别样的“教育家语录”。他展示了两种大学教育样式。这个“纽曼理念”,在中国的大学改革中,亦被广泛引用。我们凡人该怎样思想之呢?
『2』
我是崇尚“自学”的。如果让我选择,我也和纽曼一样“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当然,我不是借此称自己“聪明”的,我是愚钝之人,喜欢自己看书琢磨,不大喜欢老师拖拖拉拉地讲课,尤其是“跑题”或中间穿插“段子”。我读大学专科时,所有课程都是自己看书琢磨到手,到毕业的。记得那时南开大学一位硕士给我们辅导《形式逻辑》,北京师范大学一位硕士为我们串讲《心理学》,还是很让我“开天眼”的,一下子迷上了心理学和逻辑学两门学科,至今没有放手这两者的读与思。自由学习和交流讨论好,有名师导引更好。特别是名师的导引,将使个人少走许多弯路,省力50%以上。
『3』
聪明,求知欲强,富有同情心,目光敏锐,把这样四个条件放在一个人身上不难,一群人均如此,可谓“天才聚会”了,一般大学中,这样的学生恐怕不到10%。但我想,如果大学文凭不是就业的敲门砖,读大学不是就业的桥梁,这样的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是可以开发到60%以上的。但“求真理的圣地”变成“就业的跳板”了,“纽曼理念”的中国实践也就“路漫漫”了。
谁人不寄望大学是剑桥那样的“大学生之家”呢?我曾在电视节目中见到过哈佛大学如是的景象,很是羡慕和梦想。因而说,牛顿读剑桥是幸运的。
但愿我们后来的孩子们如牛顿一样幸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