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先想想,你理解的“快乐学习”是什么?
让孩子躺下来打着滚儿地玩,放手随便玩,到啥时候他“快乐”够了就自动想“学习”了?
坦率地说,这是不可能的。
在国内如今“内卷”化的教育环境里,大部分家长摒弃了这种所谓的“快乐学习”,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为幼升小做准备,给孩子灌输了不少知识,可真等上小学后,“领先”的优势未必能持续到四年级,最糟糕的是孩子还可能因此对学习失去兴趣。
好吧,那就像德国一样,学龄前不学习任何知识。可人家有相关立法,学龄前的小朋友都不学,所以他们入学时还真算是在“同一起跑线”上。
而我们的小学老师为照顾大多数已学过的孩子,讲得那叫一个快,我们当年学好几个月的拼音,人家一个月就讲完了,没学过的孩子从零追赶,确实有些吃力。
这些现象也许大家都知道,但你知道从心理学上怎么解释这个原因,又能给出怎样的建议吗?
1.
首先,我们需要看看学习是什么。
学习是基于个体现有的水平给他一点新知识,即孩子的图式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给他一点刺激,进行顺化,使他的图式更丰满。
Stop!图式是什么,顺化又是什么?看得本喵头都大了!
,
这就得搬出20世纪最伟大的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了,他在儿童心理学界的江湖地位,相当于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界的位置,是当前儿童教育的权威之权,权威之威。
皮亚杰最大的乐趣就是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就连各国小朋友基本都是6岁左右上学,也是基于他的研究上的。所以教育的江湖里至今流传着一句:“育儿不识皮亚杰,阅尽群书也枉然”。
针对儿童的认知和学习,他提出过几个概念:
大脑里现有的认知结构(决定了一个人认知能力和水平的高低),被叫做图式。
我们的认知水平被提升的过程,就是学习。
如何提升呢?想象一下我们的大脑接收到了新的刺激,哇,这个刺激有点出乎意料,但通过改变动作可以适应它,同时认知结构也随之改变(提升)了,这个过程叫做顺化(曾译为顺应,在最新版的皮亚杰全集译文中,改为顺化)。
还有种情况:
刺激虽然是新的,但完全能被现有的认知结构hold住——“哼,没啥好稀罕的”,认知也就不会发生变化,顶多是丰富了一点而已,这个过程叫做同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
一个还在吃奶的婴儿,天生就会吮吸奶瓶,乳头,这是他现有的认知结构,也就是图式。
有一天,他“不小心”把自己的手指放到了嘴里,咦,这个味道有点不一样,不过也能吮吸。
又过了几天,妈妈用手帕给他擦嘴,小家伙顺势把手帕吧咂进了嘴里,嗯,这回味道好像又有点不一样,不过吮吸得也蛮得劲儿。
这样他吮吸的种类丰富了,但动作没有发生变化,不管是啥,都吮吸得开心快乐,这就是同化,颇有尝遍天底下所有东西之势。
没过几天,他又抓到了一根粉笔,愉悦地放到嘴里“品尝”,“哇,什么鬼,太难吃了”,他大哭着把粉笔从嘴里吐出来,这个出乎意料的新刺激改变了他的吮吸动作,也让他产生了新的认知:原来还有这么难吃的东西,这就是顺化。
也就是说,提高认知的过程,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现有基础上不断丰富刺激、实现顺化。
2.
理论有了,如何利用呢?
首先当然是丰富孩子所能接收到的刺激了。
嗨,嗨,上面那个婴儿的爸爸,那个啥,为什么把他的手从嘴里拿出来了?
嫌脏?
好吧,不过你要知道他现在能力有限,不会说,不会走,只能靠口、手去探索这个世界,如果嫌脏不让他吃、抓,认知发展可能就没有那么顺利了。
那怎么办 ?
当然是把孩子的小手洗得干干净净,甚至是将干净且安全的物品主动拿给孩子一一“品尝”,提供的物品在温度、硬度等维度上差异越大越好,这样他既可能实现同化,又可能实现顺化,双化齐下✌️
3.
听到这里,另一个爸爸按捺不住跳起来:
哦,我明白了,不就是给孩子提供新刺激吗,要么和已有认知结构一致,要么不一致,但可以大大提升他认知结构水平的新刺激?耶,我是数学教授,决定从明天开始给我五岁的儿子讲立体几何,一定讲到他懂为止。
慢!这位爸爸且等等!
皮亚杰还有句名言:
教给孩子知识,最重要的不是我们教了什么,而是孩子学到了什么。
生物学背景出身的皮亚杰,加成buff就是做实验,他的每句名言可都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比如赫赫有名的:
[液体守恒实验]
实验步骤:
1. 在两只一模一样的矮胖玻璃杯中,倒入一样多的水,并且让孩子观察到这一点;
2. 然后拿出一个高瘦的玻璃杯,将其中一杯水倒入;
3. 再问孩子:“这两杯水哪个更多?”
实验结论:
六、七岁以下的儿童一般会认为是高瘦的杯子里水多,但六、七岁以上的孩子通常能答对,说两个杯子里的水一样多。即后者考虑了水面的高度和杯子口径两个维度,而前者只考虑了水面高度一个维度。
就这样,依靠大量重复实验,皮亚杰证明了儿童在考虑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上,存在着局限性,如六七岁以下的儿童还不具备“守恒概念”,并且只能从一个维度看待问题。
它告诉我们:
你给的教育是不是好的,首先要看孩子有没有达到相应的认知水平。
没达到的话,不管你讲得有多明白,孩子就是理解不了,这样的教育是没用的。
所以,那个要教娃立体几何的爸爸,先缓缓,虽然不否认有数学天才的存在,但你得先弄明白孩子目前的认知水平,避免孩子最后既对你产生畏惧,又对数学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可谓现代版的拔苗助长,就得不偿失了。
4.
说完了理论,总结下:
作为家长,到底该如何帮助孩子学习呢?
1. 需要先了解孩子当前的认知结构(水平);
2. 给孩子提供符合他认知水平的环境;
3. 在此基础上提高一点新要求(新刺激),使其产生顺化。
需要注意的是:
1. 孩子遇到的新刺激,如果远超出他当前的认知水平,则会拒绝;
2. 如果完全一样,没有不一样的信息加进来,则一直进行同化,也就没有变化,孩子可能会对此失去兴趣。
--------------------
有点抽象?用个场景实操下:
场景描述:
孩子看完书后总是乱扔,让他像大人那样竖着排列也总是做不好,头大,怎么办?
1. 观察了解孩子当前的认知水平
经过观察,发现孩子找书时需要看到正面的标签才知道是不是自己找的书,也就是说能力有限,竖着排列好的要求超出了他目前的水平,所以只能用行动“拒绝”。
2. 给孩子提供符合他认知水平的环境
如放置专属于孩子的小书架,每次只提供10来本书,每本都正面对着他,这样孩子拿起书看,看完再放回去,符合他目前的水平范围。
3. 给教育提高一点新要求,以提高水平
以前孩子是拿一本然后乱放,现在给他提出新的要求:
拿起一本书,看完放回去,再拿下一本。
这拿一本,放回去,便是其中的变化,实现了顺化,促进了成长。
5.
最后,回到文章开头,那个提前被灌输很多知识的孩子,因为上学后听到的都是已学的内容,只能实现同化,久而久之,可能对学习不再有新鲜感,甚至失去兴趣。
而那个没有提前学习的孩子,因为老师讲得太快,超出了他的认知范畴,只有拒绝,学习进度可能会因此被落得越来越远。
所以在当前的大环境下,适当的帮助孩子提前学习,使孩子的认知能够达到一年级新生的平均水平,不至于太落后,同时又能保持对学习的新鲜感,也许是最好(折中)的选择。
看到这里,你大概也明白了,
快乐学习其实从来都不是“骗局”,而是有些人误解了它的含义。
它本意指的就是父母在引导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给孩子提供符合年龄的辅助、设置适当难度的任务、给予适时的积极反馈,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和求知欲。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既不能放任不管,又不能拔苗助长,才可能做到真正的“快乐学习”。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喵不”,不见不散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