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一)

作者: 铭心小站 | 来源:发表于2017-08-14 13:15 被阅读176次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一)

这本《思考,快与慢》是加入读书小组第一天选定的阅读书目,为此,读书小组的每个组员都制定了自己的阅读计划,我计划是用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为确保阅读的持续性,我还做了阅读计划的甘特图,倒逼自己输出读书笔记。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一)

关于作者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和公共事务教授,拥有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头衔。卡尼曼的突出贡献在于,将来自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了经济学当中,特别是研究了在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作出判断和决策。其研究成果挑战了正统经济学的逻辑基础--理性人假定,并提出了著名的“前景理论”。

关于本书

《思考,快与慢》英文版2011年10月底上市,两个月时间内即打入《纽约时报》和《经济学人》的年度十佳图书榜。连续20多周蝉联亚马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20名,上市至今超过7个月,横扫全球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稳居亚马逊总榜前50名。

这本书分为五个部分,这是第一部分的读书笔记。

什么是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的运作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非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的状态。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耗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中,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为了更好的让我们理解这两个概念,作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的事例。

系统1引发的自主行动的例子:

·确定两个物体的远近

·确定突然出现的声源

·察觉语气中的不友善

·回答2+2=?

·读大的广告牌上的字

·理解简单的句子

……

系统2引发的必须集中注意力的行为:

·赛跑时随时做好起跑的准备

·关注马戏团里的小丑

·在一间嘈杂的、拥挤的房间里关注某个人的声音

·判断声音是否表达惊喜

·保持比平常块的步行速度

·数出莫文章中某字母a出现的次数

……

系统1的诸多能力当中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能力,就如其他动物的一些本能一样。我们生来就能感知周围的世界,能够认识事物,能够集中注意力,会规避风险,会害怕蛇,思维时快时慢。大脑的其他思维活动也因长期的训练尔变得快速自主。在《习惯的力量》第一章中,作者查尔斯·杜希格引用科学家的说法:习惯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大脑一直在寻找可以省力的方式。我由此想到,在系统1中,我们习惯的行为也占有很大的一部分。

系统2的运作是高度多样化的,但所有的这些运作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需要集中注意力。若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在上述所有事例中,没有哪件事是水到渠成的,你会发现始终如一的保持某种状态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至少要耗费精力。

而我们清楚的知道,注意力是最宝贵的资源,了解系统2也有助于我们合理分配我们有限的注意力,如果你想透支你的注意力,将其分散到其他事情上,结构就会失败。这证明了有些费脑力的活动会相互影响,也说明了为什么同时进行几项活动很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系统1和系统2的区别

启动效应

人们觉得高兴就会微笑,但其实微笑也会让你感到高兴,拿着铅笔在齿间几秒钟,你就会感到心情好了很多。

有实验让学生咬住铅笔评价漫画的幽默等级,那些咬了铅笔的学生评分会更高,另一个实验则让一部分受试者皱眉,在看到令人不适的图片时,皱眉的人表现也会更强烈。

常见的动作也会不知不觉的影响到我们的想法和感觉,在一个试验中,受试者被要求带耳机听一些信息,研究人员告诉一半人为了测试设备,需要不断摇头,而另一半人则被要求点头,最后,点头的那一半受试者比另一半更容易接受听到的信息。

系统1带给我们的各种印象会形成信念,而且是我们做出选择展开行动的动力源泉。它是我们做出直觉性判断的依据,且十有八九是准确的,然而,剩下来那十之一二,正是我们很多系统性错误的根源。

文中给出这两个词:香蕉、呕吐。你的大脑会不由自主的将这两个词联想起来,暂时在两者之间建立了因果联系。这就是大脑的自然反应。

这些复杂的反应快速的呈现在你的脑海中,而且都是自主发生的,无需费力。你左右不了它,而且也不能将它停下来。这是系统运行的过程——即联想激活。

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将联想原则缩减为三个:相似性、时空链接以及因果联系。

今天,通过心理学我们对此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心理学家认为观点是一张巨网上的结点。联结的类型多种多样:因果联系(病毒-感冒);事实及其特征的联系(柠檬-绿色);事物及其种类的联系(香蕉-水果),我们超越了休谟,不再将思维视为一连串有意识的观点,心理学认为:思维活动唤起的不是另一个看法,而是一些看法,只有被激发出来的是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多数联想是潜藏在意识的自我之后的。你觉得你很了解你自己?你错了!

启动联想的概念也会引起其他概念,尽管这种能力不算强,概念的激活也由联想这张大网上的一小部分向外逐渐展开,这个涟漪效应又是心理学研究中谁令人兴奋的探索之一。

你的直觉有可能是错觉

认知放松的原因和结果

在书中第5章节,作者解释了为何有时人的直觉可能是错觉:

造成这种放松或紧张状态的不同原因会相互影响。处于认知放松状态时,你有可能心情不错,因此会喜欢你亲眼所见的事物,相信你亲耳所闻的消息,相信你的直觉,感到当时的状态是舒适而熟悉的。此时,你的想法也有可能相对随意、肤浅。当你感到紧张时,你更有可能警惕、多疑,会对手头上的事情投入更多精力,感觉局促,较少犯错,但你的直觉和创造相较平时会下降。

利用闲谈来发现和分析别人犯的错误比分析自己的错误更容易,也更有意思。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我们很难对自己的信念和需求产生怀疑,越是在最需要质疑自己的时候越难做到这一点,但我们可以从他人的真知灼见中受到启迪。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推想朋友和同事会对自己的选择作何评价,而这些预先推断的中肯程度和内容都是十分重要的。对别有见地的闲谈有所期待是进行严厉的自我批评的强大动力,其作用比新年计划更大,更能提升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决策能力。

工作中的乐趣使我们变得格外有耐心,人在放松惬意的情况下,更容易取得完美的结果。也许最重要的是,我们把批评的态度都抛在门外了吧。

总结

第一部分讲述的是通过系统1和系统2进行判断与做出决策的基本原理。详细说明了系统1的无意识运作和系统2的所控制运作的区别。

系统1产生快思考。

系统2产生慢思考。

悄无声息的系统1具有卓越的联想能力,能同时激活多个联想对象,其中大部分是潜意识的。这导致我们的行为会不知觉地被环境中的信息所影响,我们的认识也会不知觉的被自己的行为影响。简而言之,我们无意识的被自己的联想所操纵。

一方面,单系统2参与那些需要努力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认知紧张。另一方面,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认知紧张,都有可能将系统2调动起来。改变人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人不在随意凭直觉做事,而是转向更加专注的分析性思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披着洋皮的郎:1、文章有错别字请注意,“不怎么非脑力”。个人感觉用粗体字比用斜体字更美观一点 2、这本说上所说的系统1和系统2跟笑来老师说的,一个人要有两套操作系统是差不多的,两套操作系统彼此联系但又不受其约束,其中“若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在上述所有事例中,没有哪件事是水到渠成的,你会发现始终如一的保持某种状态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至少要耗费精力。”这句是对坚持的另一个维度的解释,只有让运作不中断,注意力不分散坚持自然会得到成功的结果。 同时你也给出了如何才能坚持答案,就是在工作中需找乐趣我们就会格外有耐心,我想不单单是工作中才能用到这个方法,在学习中在考一个证书中在学英语中在生活中都能用到这个方法。 另外,我的公众号 披着洋皮的郎 已经开通了留言功能希望你也能评价一下我的文章,谢谢
  • 漫谈慢活:我的书买了很久了,一直没有看完。看完读书笔记,分享完我会带着这个思考去读。我们的直觉和理性总在打架,学会慢思考去平衡快思考,是不是就是笑来老师说的在快和慢之间建立一个快捷方式。
  • a83546001c02:在看到你的标题的时候,好纠结要不要点评你这篇文章,因为我自己的读书笔记还没写。 担心看了你的笔记,自己就完全失去自己的思路了,思前想后,抵不住好奇,还是进来了。 果然是很棒的读书笔记呢, 从你这又学会了新的笔记方法。 至于书的内容,等你分享后再交流!
    铭心小站:@梅子果果 这么快啊 你才用了半个月吧 看来我得加快进度了:+1:
    a83546001c02:@铭心写呀写 我也基本看完了,到时候交换读书笔记给你看:stuck_out_tongue_winking_eye:
    铭心小站:@梅子果果 开始就知道你也在看,我已经看完第二部分了,不知道你的进度如何?就像那句话说的,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思维不同,所以同一本书,角度是很多的。其实不用担心自己的思路会丢失,交换一个苹果,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各自得到的都有两种思想。多多交流,会有意外的收获呢!:+1:
  • 郭瑞_2c4f:写的很好,看了文章过程中就要启动系统二。
    我们无意识的被自己的联想所操纵。在我看来这句话说的很对,首先我们被环境所影响,然后自己浮想联翩,之后影响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如果是坏的行为或者情绪,很多人是觉察不出来的,而我们可以用元认知能力觉察到当刻的情绪和行为,然后去改变去避免坏的情绪一直影响自己。
    系统一带给我们的各种印象会形成信念,而且是我们做出选择展开行动的动力源泉。它是我们作出直觉性判断的依据。且十有八九是准确的,然而,剩下来的十之一二,正式我们系统性错误的根源。这句话我理解不透?
    文章读了一遍,确实没读太懂,需要多读几遍去理解。
    铭心小站:@郭瑞_2c4f 正如作者在书中说总结的那样:系统1的诸多能力当中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能力,就如其他动物的一些本能一样。简单来说,比如我们站起来准备走时,我们不会去想我应该是迈左腿还是右腿。这个要走的行动已经成为自主行动,是自发驱动的。还有一个更具体的例子,就是我们会惧怕蛇类,这种人类对蛇的惧怕已经深入人类的遗传基因之中,可以说是本能反应。
  • 彭一麟:如果把人脑比作为电脑的操作系统,等同于给苹果电脑安装了windows和 ios系统,我们熟悉的操作系统为“系统1”,我们不熟悉的系统为“系统2”。人天生具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在使用系统1做决定时,完成的是相对简单的问题,也就是快思考;当遇到棘手的问题的时候则需要运用系统2,要充分调动全身的注意力,运用逻辑和思考能力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广告行业中,这套规则可谓深入广告人之心,给你的选择永远是这样简单明了,你甚至不需要思考,就被它折服了,而这些广告恰恰是利用了人脑天生喜欢简单、讨厌复杂的特点而设计的。
  • EricYH: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我在得到上听过万维刚老师讲解过。我相信自己看将会是另外一种体验和感悟。分析得也很好,希望后续有更多实践的例子加进去,谢谢
  • 铭心小站:我将一个月读完这本书作为一个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将整个目标进行了拆分,笑来老师专栏的最后一个概念就是讲执行力的。所谓执行力,就是清楚的知道一步一步是如何进行的。这本书内容较多,分为五个部分,有四百多页。这厚厚的一本,光是瞄一眼就让人望而却步,更别说读完了。
    本来这篇读书笔记应该是上周就应该完成了,但是我一直想把第一部分的内容概括清楚,以至于没有读过的同学在看过这篇笔记之后,也能对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越想做好一件事,往往就越难作出行动,以至于拖了一周的时间才动笔赶出来。
    写这篇读书笔记真的把自己难住了,在整理思路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总结概括能力真的不足。怎样将作者大块的内容提炼出核心的知识点?于是反复去看一个个小标题,一遍遍的读摘抄的笔记,考量这些句子能说清楚这部分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吗?在纠结了一阵子之后,覃老大在一次直播的分享中提到的一个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137原则。即一个主题,三个要点,每个要点不超过7个字。
    这篇读书笔记是一次尝试。其实订阅了万老师的专栏的人就知道,万老师专栏中有很多对畅销书的解读,解读的都很有深度,即使没有看过的读者,也能从解读中get到其中的精髓。
    希望这会是一个好的开始!欢迎大家拍砖!

本文标题:《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dku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