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我很少点外卖。所以每到饭点等电梯时,才会很惊奇地发现,原来这个楼上有那么多人是靠外卖生活的。昨晚,我跟一个外卖小哥同乘的电梯,他看上去也就十八九岁,没戴帽子也没戴头盔,耳朵都冻红了。我问他,“怎么不戴头盔”,他说“太麻烦了,也太热了”。
外卖小哥实在是太容易辨识,要么他们穿了带LOGO的服装,要么戴头盔护膝,有着比上班族更匆匆的行色。
前不久,美团给他们的12万送外卖的小哥,他们内部称“骑手”发了份问卷,问他们最想对用户说什么,收回来得票最多的三句话是:
1,及时接电话;
2,把收餐地址写对;
3,收餐时说声谢谢。
虽然我几乎没跟外卖小哥打过交道,也觉得这三点没什么。既然时代造就了“骑手”这个职业,总会有些职业化的理想、规范和要求。
客户及时接电话就会节省送餐时间,写准确收餐地址就不用一次次打电话或者问路人,减少沟通成本,也是为了节省时间。
昨天我从楼下便利店出来,遇到一个骑手,拿着手机四处张望,看到我就问,知不知道78号在哪。有的人给别人指示方位非常精准,不需要过多言语的沟通,这种人沟通能力也非常强;有的人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以为自己给的地址很好找,以为别人都应该知道,其实不然。写准确收餐地址也是为了节省时间。
对这三个问题,大部分网友都表示理解和支持,但很多网友针对第三点杠上了,表示花了钱为什么还要说谢谢,他们可以主动说谢谢,但对方作为服务人员不能要求他们说谢谢。
于是#该不该跟外卖员说谢谢#这种问题居然都上了热搜,还在热搜榜上呆了四天之久。
居然对认为说谢谢还需要理由的人的点赞达7.8万之众。
02
上周去银行办了点事。接待我的柜员居然是站立起来服务,这真让人有受宠若惊。办完业务,他又站起来说“再见”,更令我感慨:银行服务真是越来越好了。
当然会立刻想起,多年前第一次去台湾,在机场一家银行兑换台币,一名男性柜员是站立服务,递出钱时是双手,微鞠着躬说着“谢谢”……他,对每个兑换台币的顾客都是这样。我对台湾的第一印象,是从那个银行员工开始的,对这种服务态度,是很震撼的。
在台南,跟街头卖水果的小贩买过几个莲雾,小贩包好水果递过来连声谢谢,收钱找零后递过来也说谢谢。说实话,也是很震撼的。那种真诚,那种礼貌,笑容,那种温良,真的很令人感慨。现在开始,你可以留意一下周围,大到大型超市,小到街头小贩,收钱后,你能听到几声谢谢?而你,又对提供了服务的人,说过几声谢谢?
别说是举手之劳,连动动嘴说“谢谢”两个字都要问一声为什么,都要讨论一番凭什么,不觉得可笑又可悲吗?
10年前,陈丹青写过一篇文章,关于台湾的日常,日常的台湾,有这样一段,“随时随处目击的人情,实在并非假装——集体性的温良恭俭让,装不出来,也装不像……”
“集体性的温良恭俭让”这个词,实在是精准得让人过目难忘。我们有吗?连谢谢都不肯说的集体啊。老祖宗说的“温良恭俭让”,很多人不知道,换成的口号是,“五讲四美”。
差别在哪里?为什么一个台南的小贩,显然就是农村老太太,挑着水果筐街头叫卖,对每个照顾生意的人都能说谢谢,买水果的人,也对卖水果的人连声谢谢……我们叫外卖的年轻人,对送外卖的小哥说声谢谢还要问为什么?
对这种问题的讨论,已足以说明“人群的德行,社会的日常,普遍是在底线之上还是底线之下。”
虽然不说谢谢是你的自由,但说谢谢会让你显得更像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文明的人,一个富得都能叫得起外卖的人。
谢谢代表着一份感谢,感谢人家顶严寒冒酷暑、风里来雨里去,给你送餐;虽然你花了钱。
谢谢代表着一份尊重,尊重人家的工作和劳动,是有人情味的表现;虽然你花了钱。
谢谢代表着一份激励,激励人家更准时送餐;虽然你花了钱。
……
03
我从小在部队长大,最经常看到而且至今觉得神圣的一幕,是站岗的哨兵对首长敬礼。首长即便不是目视,也会打敬礼予以回敬。虽然哨兵是标准动作,首长往往是脚不停步的敷衍的动作。
后来听余世维先生讲课,才明白那个动作,可以看成是“激励”。他说他有一个习惯,在任何地方,任何警卫, 保安,物业管理,只要是鞠躬,我通常都是回礼。
“为什么,这叫做激励。你认为我这么一举手,一回礼,那个警卫的心里头会怎么想。站了十几年,终于有人看到了。”
我对余世维先生讲的“激励”这件事,印象很深刻。他很坦白地说,我们中国父母,从小对自己的孩子就“不够激励。所以长大了他不可能激励别人。”
他还讲过高速公路的例子。在普遍的语音服务之前,高速公路收费员都是在窗口跟车主说你好的。
“而车里面的人就像个死样子,什么声音都没有。把钱付给人家,人家找钱的时候就说:先生,一路平安。你就瞪着两个死鱼眼就走了。对不对,什么声音都没有。窗子摇起来,就开走了。我告诉你,凡是这样走的,那个小姐在后面讲的话都不一样,只要你一离开了二十米,她就会说:哼,还一路平安,最好一头撞死。”
对外卖小哥说谢谢,是动动嘴的事,比举手之劳还简单。
对外卖小哥说谢谢,是有人情味的表现。
对外卖小哥说谢谢,是一种激励。不需要问为什么,凭什么。
不仅是对外卖骑手,对送快递的,对打扫卫生做保洁的,对环卫工人,对出租车司机,对公交车司机……对所有的人,经常说声谢谢,才能换来谢谢,整个社会也会变得更好吧?
我倒是建议美团:让12万骑士在送餐的同时,成为“温良恭俭让”的使者。取餐时,对餐馆老板、工作人员说谢谢,送餐时,对订餐收餐的买家率先说声——谢谢。
谢谢他们在美团订外卖,让美团有生意可做;虽然你收了钱。
谢谢他们让我们有餐可送,有工作可做;虽然你收了钱。
谢谢他们对我们工作的认可,有这份信任和尊重;虽然你收了钱。
……
说“谢谢”,应该形成一个闭环。
买家、卖家,都能对对方说谢谢的商业环境,才是良性的环境;人、人之间,经常能听到谢谢的社会,才是有公德良俗的社会。
说实话,不再上政治课之后,我对五讲四美的标准答案已经没有了概念。我是在台湾等地深受触动之后,在感受到“集体性的温良恭俭让”之后,说谢谢两个字的频率才高起来的。
每次在超市付完款,每次跟小贩买了东西,我都是主动先说谢谢的那个人。虽然极少、绝少能听到对方的回应。
刚才出门收了个快递,到付。我拿了快递扫了二维码跟穿几千块钱工装的快递员说谢谢,他也没有吱声,扭头就走了。
难道他不应该回应一声谢谢,对客户花钱照顾他们公司的生意表示一下感谢吗?
没有。
因为没有教育。家庭、社会、公司都没有教育。
因为没有那个意识。意识到说声谢谢代表着礼貌,代表着文明已经是一种习惯。
因为我们普遍习惯了陈丹青描述的情形,“遭遇粗暴的态度,冷漠的脸,僵硬荒谬的机制,穷凶极恶的生意经……”还有“久在此岸的人,惯于粗粝的生活,嫌种种礼数与自我克制,太麻烦。”
说声谢谢很轻松。说声谢谢又如此沉重。
当大家都习惯于说谢谢,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职场中,还是在社会上;当“温良恭俭让”成为普遍的、集体的习惯,我们的日常生活才不至于荒败到,经常有人呼吁“公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