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周日下午,我一看手机,都快六点了,这帮不省心的家伙,怎么还没有在群里发作业给我检查呢?于是我心急火燎打电话给女儿。电话那头传来女儿兴高采烈的声音:
”喂,妈咪,告诉你,我们正在玩一个特别好玩的游戏……”
”别谈游戏了,你们几个完成作业了吗?难得我今天放假有充足时间帮你们检查作业,平时妈妈工作那么忙,每天晚上还要通过视频教你们做作业,难得我今天休息,你们应该先一次性全部完成作业啊,这样妈咪的时间都没法安排了。”我打断了女儿的讲话,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说教。
”好吧……”女儿欲言又止,默默挂了电话。
电话这头的我,又生气又焦虑,觉得小孩自律性不够强,有时候做事情太磨蹭了,不催促多几句都不会动手去做。
其实孩子们不知道这样不好吗?他们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吗?我之所以这么焦虑,是因为我认为:“我不在孩子身边,家里老人没有办法监督他们学习,孩子如果学习不好,考不上理想大学,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就不会有理想的工作。就不可能有幸福的人生!所以肯定需要我去催促和监督他们,他们才会主动学习的!”
我的焦虑源于内心有成绩决定一切,父母不在家里,孩子学习会产生惰性这些不合理信念。因为这些不合理信念,所以,我就给孩子示范了一种应对情绪:成绩不好,就产生焦虑情绪,老一辈肯定管不了我的学习,父母一定会定时定点督促自己学习。
孩子已经进入小学了,他们可以学会去合理安排学习与娱乐时间了,因为家长面对孩子不理想的成绩与不会规划的时间,焦虑,着急,孩子面对同样情况只能和家长产生一样的情绪。于是便迷茫,慌乱,不会平衡学习与娱乐时间。孩子之所以呈现这样的现象。其实是我内心的焦虑情绪以孩子被动学习的形式表现出来了。
之前,这样的场景也会经常出现:他们三个在玩游戏,大儿子不喜欢主动去争取,很多时候都被姐姐和小儿子”占了便宜”,分糖果他最少,玩卡片游戏他输得最多,就连玩摇摇车,姐姐弟弟在车上坐着,他一个孩子在下面推着车子跑,推得大汗淋漓依然玩得不亦乐乎。他们没有吃亏和占便宜的概念,只有玩得快乐。
可是我就不乐意了,觉得姐姐弟弟太”欺负”哥哥了,凭什么你们两个人坐在车上,哥哥一个人一直推着你们,于是我要求哥哥坐在车上,另外两个孩子在地上推着车子。如果换成了,那皆大欢喜,如果换不成,那很抱歉,我开始严肃批评姐姐,说她怎么不关心一下哥哥?他那么小,用了吃奶力气来推你们两个,不公平啊!一个本来很酣畅淋漓的游戏局面就这样不欢而散了。
孩子们呢,也从我对待他们游戏的场景中学到了:游戏有快乐,更多的是游戏中我不能吃亏。哥哥被其他兄弟姐妹”占便宜”,不仅不生气,还很高兴,让我觉得他太天真了,然后想办法一定要说服他去玩自己争取。我这样给孩子示范了这样一种情绪模式:输了就该伤心,并且不能吃亏。于是本来孩子玩游戏图的是快乐,快乐减少了,反而掺杂了其它感受情绪:输和吃亏就是不开心的,这样一来,整个游戏中角色人物就会共同分配不公平的感受。
因为各种情绪完全是家长亲身示范,孩子根据家长的情绪表现模仿出来的。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其实孩子就是我们情绪的一面镜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