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员宋敏求家里有许多书,大约藏了三万卷的样子。宋敏求爱书,藏书力求搜集精良的版本。还缮写别本,以备出入。平日有暇,即校勘书籍。与许多藏书家藏之秘府不予示人的态度不同。宋敏求很大方,让自己的家藏发挥图书馆的功能,文人学子,都可以来阅读使用。
宋家在京城的私宅位于春明坊。喜爱读书的士人,为方便去宋宅借书,多愿意在宋宅附近买房子或者租房子,竟然抬高了春明坊宋宅周边的房价。王安石就在宋宅附近租了房子,长期借阅唐人的各种诗集,还编写了《百家诗选》。
一所图书馆,还是民间非正式的,居然能拉高周边房价,可见当时士人读书风气之盛。士人中有许多官员,做官之余,亦以读书、治学、修身为要紧事,为此,愿卜宋宅为邻,也愿与宋敏求交游,都是为了书事。这种目的性,清雅率真,让后人羡慕。
今天的房价,是怎么也不会被图书馆资源推高的。学区房倒是高了又高,自然是父母们为孩子教育的苦心。但是,除了孩子们要学习,大人们,各行各业的人们,就不需要读书学习了么?大家肯定也是需要的。
但是,这种需要性,重要到什么程度呢?
今时的人们,似乎要维持一份差不多的生活,需要许多物质和资源的支撑。学习和读书,在各人和家庭里的位置,一退再退。多少人家里,找来找去都找不出三五本书,去图书馆借书,也是几乎没有的事。在人们的心目中,好像许多许多的东西,都应该比一本书更值得拥有。许多人舍得花一百一千块钱买衣服买鞋子吃吃喝喝也舍不得花十几二十几块钱买一本书给自己读。
也有一些人读书,读来选去,都是在“术”的层面上打转转。如何表达,如何沟通,如何面试,如何提高影响力……,这些当然也是值得学习的。
然而,人之为人,只做到这地步,似乎还不很够,与古人相比,我们对于怎样修身,怎样安顿心灵,甚至怎样做人都太过忽视了。
我们拥有的远多于古人,然而,我们的获得感却比古人少多了。与古人相比,现代人生活得既舒适又便捷,但是,现代人反而更焦虑更困于生存压力。
倘若,我们在自己和家庭有限的空间内,试着微微调整一下,把盯着物质的眼睛转动一下,关心一下自己的内心,读一读书,从智慧者那里汲取养分滋养自己的心灵,给心灵以精神上的安抚,我们是不是能在生活的紧张忙碌和工作人际交往的压力里感到从容一些、平静一些?
至少,可以先试一下,借一本书或者买一本书,从一本书开始。
在今天,毗邻图书馆,不会成为开发商推销房子的卖点。但愿未来有一天,图书馆能如同春明坊的私宅那样,推动了房价。
那也许是件好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