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创产业观察
在走样中生长:从英国的创意经济到中国的文创园区(02)

在走样中生长:从英国的创意经济到中国的文创园区(02)

作者: 知路BABA | 来源:发表于2018-03-03 02:29 被阅读6次

闻香下马,扎堆发财

这一政策使得创意产业在英国迅速繁荣发展起来。而这种创意产业,因为其以人为核心的特性,所以这些创意型的企业,非常愿意聚在一起,因为他们需要更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来更快速地互相学习,发现更多的好想法,以及把这些想法变成商业机会的市场。

来自传媒,设计,互联网,艺术,游戏等领域的人才和创意企业不断的集聚在一起,形成了众多的产业集聚区。这些产业集聚区,不光集聚了众多类似的企业,同时拥有这一类创意人群所需要的各种生产和生活要素,比如,富有历史感的独特建筑空间,周边便利的生活功能,具有一定品质水准的交流空间如咖啡厅及餐厅,能够随时召开大型发布会或展览活动的开放式空间,以及同他们相类似的上下游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企业等。


去年大热门银护2就是在英国的松林片场制作

同时,这类创意型企业家,由于在起步阶段,往往拥有的资金有限,对于房租的成本,普遍比较敏感。所以他们通常不会选择城市核心的中央商务区或CBD这样的高档写字楼,而是选择稍微远离城市核心,成本较为合理的创业空间。而且这类人,对于形象和品质和审美,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要求,类似厂房和废弃建筑这种可以任由他们进行发挥想象力进行改造的空间就变成了热门的选择。

而这种地方,现在有个全世界都知道的名字“文创园区”。

但是,真正把一个狗屎一样的烂地方变成文创园区的人,却不一定有什么创意,而且,也许根本不懂什么是创意。

传说中的南岸中心

伦敦著名的南岸中心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该建筑始建于二战之后,最初是为了庆祝二战胜利的一个音乐节而建,但是长期缺乏维护。巨大体量的混凝土建筑戳在泰晤士河旁边,周边环境之脏乱差程度超过中国城乡结合部。政府无数次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造和升级方案,但都没有任何结果。直到商人克里夫霍利克为首的三人小组闻到了赚钱的气味后出现了,他们活用现有法规和政策的许可条件,把建筑之间的中间空间加以利用,鼓励开设咖啡店和餐馆,以及摊贩和游击店。同时还引入了著名的摩天轮,伦敦眼,用其租金来抵消其他开支。

引用圣经《创世纪》中的一句经文“事情就这样成了”。

伦敦南岸中心(SOUTHBANK CENTRE)拥有60多年历史,占地21亩,号称全欧洲最大的文化区。该文化区是在1951年为迎接历经战争恐怖后的国家希望而举行的不列颠音乐节而专门兴建的,然而自其20世纪60年代重新开放后,这座粗糙的混凝土建筑老化严重,并且因其疏于管理和业主的官僚作风而声名狼藉。……就在难题看似无解、伦敦人也几乎不再抱有幻想的时候,一个由商人克莱夫·霍利克(CLIVE HOLLICK)、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林奇(MICHAEL LYNCH)和艺术总监裘德·凯利(JUDE KELLY)组成的三人小组出现了,他们将大家的注意力由建筑物本身转移到了它们之间的空间,并考虑如何让公众能利用这些空间。他们活用新修订的授权法规,鼓励开设咖啡店和餐馆,还有摊贩和游击店。他们修建了通往屋顶花园(和那艘船)的连廊台阶,以及方便滑板运动爱好者的运动坡道,还请来了摩天轮“伦敦眼”( THE LONDON EYE FERRIS WHEEL,),用它的租金来抵消其他开销。两条连接两岸的新人行道也破土动工。所有这些变化,都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文化或创意。它们与南岸艺术中心原有的音乐和艺术功能也没有明显联系。它们不属于任何一项政府规划。恰恰相反,为摆脱限制,新的经理人向政府申请了五年的豁免权。计划成功了。——摘自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第二版》第九章

貌似是文中提到的Clive Hollick,他背后就是南岸中心和跨泰晤士河的步行桥

南岸中心繁荣程度如今全世界有名。但是这个全世界最有名的创意产业园区却是由一群完全不懂创意的家伙搞起来的。这并不奇怪。创意产业需要独特的经营空间,但空间的经营是一门专业的生意,往往商业地产和开发商更加拿手,而不是那些擅长影视、文学、表演、艺术的创意阶层。

满世界给老佛爷露脸

尽管英帝国虎落平阳大势已去多年,但雄心未减。在英国人心中,爱尔兰是英国的,大洋洲整个是英国的,全世界全宇宙早晚都是英国的。而他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把这跟救命稻草当成孙悟空的金箍棒,驾着七彩祥云,重新找回失去的世界。

创意经济成为了全新的英国国家形象。伴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壮大,一个全新的,年轻的,时尚的英国形象也被推广到全球各个国家。精明的“小生意人”英国人则更加清楚,中国市场是重中之重,对于向中国推广其创意产业不遗余力。

自从2003年开始,英国驻华使馆文化与教育处以创意英国为主题,在中国推广其创意产业。辣妹,贝克汉姆,007等标志性的知识产权ip代表着全新的英国形象横扫着中国乃至全世界。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英国代表团的接旗八分钟表演,以极富创意的演出形式和内容向中国和全世界发布了一个全新的,极富创造力的、与土鳖审美势不两立的新英国。

2012年的伦敦奥运开幕式上,英国人更是丧心病狂的把英国女王从直升飞机上直接“空投”进奥运开幕式的主场馆。


伦敦奥运女王跳伞

2015年,威廉王子代表他奶奶访华期间,在上海龙美术馆整了个大活动,叫创意英伦盛典,作为礼物带来的是动画片小羊肖恩作为主角的系列当代艺术品,以及电影帕丁顿熊的首映式(尽管该片的女主演尼克尔·基德曼实际上是个澳大利亚人,但是也许在英国人看来,澳大利亚仍然是英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英伦创意盛典活动期间,大皇孙亲临现场

"你说得对,少校。"巴加内尔回答,"你看墨尔本的教师教得多好啊!把整个世界划归他们的版图。这么巧妙的教育,地方土人只好驯服了。啊,对了,孩子,还有月球,月球也属于英国吗?" "月球将来是会属于英国的。"那小土人一本正经地说。地理学家一听,站了起来。他在原来的地方再也呆不住了,非找个地方笑个够不可。因此,他跑到宿营地以外的地方大笑一场。——儒勒·凡尔纳《格兰特船长和他的儿女》

2015年下半年,我们的总领导访英期间,还是这位威廉王子,未来的继位大热门年轻皇太孙,热情地邀请了我们的总领导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创意产业活动。就在同一年,中英两国还成立了中英电影基金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力图推动中英两国的电影产业发展及合作。

上海和伦敦的两场活动,全都邀请了前文提到的约翰·霍金斯现场参加,由此约翰·霍金斯在英国乃至全球创意经济领域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2017年,英国发布一系列新的国家营销计划,推出”什么什么is great”系列广告,并在中国各地举办展览和交流活动,甚至还邀请中国网友给英国景点起中文名字(据我所知,泰晤士河北岸那楔子形状的碎片大厦也有了个童话般的名字“摘星塔”,这么能起名字怎么不给中国的大楼起点好名字?一个个什么这金融中心那环球中心)

这就是那个”摘星塔“

2018年,英国首相特丽莎梅访华,还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包括雄安新区的金融科技城(金丝雀集团合作房地产项目)、天津伊甸园(也是房地产项目)、和央视合作的《海底小纵队》动漫节目开发等。日前湖南卫视大热的音乐综艺节目《歌手》中大红大紫的结石姐,还受到了梅姨的接见,据说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的领导还会亲自来到节目现场给结石姐加油鼓劲。

对于英国,我怎么说好呢。鸦片战争,一把火烧了圆明园的是他,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跟咱们建交的西方国家也是他,90年代不想还香港的也是他,进入21世纪,为了帮助中国认识和发展创意产业拼了老命的还是他。

总而言之,尽管我们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英国人这么做,纯粹是为了赚咱们的钱,但是英国人确实是做了件好事。

事实上,中英两国在创意产业领域的确一向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目录,基本是依据英国的产业目录改编而来。在具体的行业部门分类上,中英两国也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比如中英两国都把体育和文化放进了创意产业的门类当中。另外在电影电视领域,中国电视台近年来实行的制播分离制度,也是从BBC学来的。

取得真经到长安

持续不断的国家营销,以及英国经济逐年来的复苏,极大的引起了中国从政府至企业各界人士对创意产业这一新兴事物的兴趣。

但是中国的创意产业发展却并不是完全模仿英国的道路。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在中国有着其自身独特的成长环境和成长过程。

创意产业在中国最早的推动者是来自一群真正在中国从事创意产业的人。2004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七届科博会上举办的创意中国行动大展,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以创意产业为主题进行的产业宣展。

第七届科博会老照片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一脍炙人口的口号,正是在这次展览中首次提出的。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若干年之后,这一口号成为了整个中国推动创业创新的标语。

在这次创意中国行动展览中,有来自企业,设计行业协会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了创意中国产业联盟。同时在此次展览中,主办方推出的产业成果也极具特色。其中包括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醴陵釉下五彩陶瓷产业,正在雄心勃勃准备进军创意产业的中国餐饮企业,以及来自英国的创意产业著名刊物《数码艺术》杂志。

作为对标2003年英国驻华大使馆推出的国家营销口号“创意英国”,“创意中国”这四个字却远远不止是一个事件营销的口号,在此后的十几年间,“创意中国”成为了中国坚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理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思想体系及实践方法论,持续成为了中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创意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走样中生长:从英国的创意经济到中国的文创园区(0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ect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