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里女孩儿虽多,却是各占一枝春色,没有谁被淹没在桃红柳绿里。而男子,也是各有千秋。最爱往脂粉堆里扎的,是宝二爷。只是他的爱往脂粉堆里扎又不同于贾琏薛蟠等人。
(一)胭脂公子
作为当之无愧的男主,曹公赋予宝玉很多:从嫡出的身份,到出众的相貌,再到腹中才学,府里上上下下的宠爱、保护……这样一个男主角,在惯常思维里,应该走一条仕途经济、光耀门楣的路,为官参政,才是不负祖荫,不负一家人的期望。
可这个宝玉,他偏偏是个爱往脂粉堆里凑热闹的人。抓周的时候只取脂粉钗环——从小就颇有些不同寻常。这是一定的了,毕竟宝二爷出生的时候就带了一块五彩晶莹的通灵宝玉,独独这一份儿,就已经是太不同。
因着祖母的疼爱,从小便同姐妹们一处娇养着,也难怪宝玉对女儿家的物事格外熟悉:喜出望外平儿理妆一节:
“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瓷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向他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作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摊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肌肤,不似别的粉涩滞。然后看见胭脂不是成张的,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而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样。宝玉笑道:‘那市卖的胭脂都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蒸成的。只要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花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宝玉又将盆内的一枝并蒂秋惠用竹剪刀撷了下来,与他簪在鬓上。”
宝玉惯有爱吃胭脂的小习性,说来也是有一股子痴劲。平儿理妆这一节格外让人感动。堂堂贾府最受宠的少爷,如此细致认真帮一个姑娘整理妆容,而这个姑娘并非什么千金小姐,而是地位略高一些的一个丫鬟而已。宝玉懂得胭脂水粉,却更懂得疼惜女性,怜爱女性。他对女性的情意,是深刻的来自骨子里的,一如他那句名言: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二)人间使命
《西江月·批宝玉二首》
其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其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句句看来皆是讽,字字看来俱是嘲。站在封建社会的角度,宝玉这样就是“大不孝”,是叛逆,是不上进,是不可取。
可是细细琢磨,安知曹公是否指桑而骂槐,名为批宝玉,实则笑世人呢?何以一个人就要和别的人一样,去考科举去光宗耀祖才是“于国于家有望”?只可惜,在一个封建社会里,不走寻常路的人总是要承载很多。
于是前八十回的风花雪月,前八十回的言笑晏晏,前八十回的醉酒吟诗,好时光再好却还是成了前尘往事再难寻觅。忽然一日大厦将倾,在续写的后四十回里,宝玉还是成了浊世中人,要完成背负在身上的嫡孙责任:结婚,考科举,留下一子。似乎这样,才是完成了他到人间的这一趟使命。(可见后四十回是违了曹公本意的。)
(三)父与子
贾政与宝玉,这对父子之间似乎并没有多少温情。
于贾政而言,失了极其符合封建社会价值观的嫡长子贾珠,宝玉的到来未尝不是喜事一桩。在重视身份地位的大家庭,衔玉而诞的宝玉自带光环,更是宠上加宠至无以复加。
父子的第一次裂痕大概就是宝玉抓周的时候。此时的宝玉尚在怀抱之中,而政老对他必是充满了期待,却不曾想宝玉抓到了脂粉钗环。迷信的古人,尤其是贾府这样的大家庭,自然甚是意外。想来当时政老必是满腔期待,而宝玉双手伸向那些女人的东西的时候,政老心里大概既是失望又是难堪丢面的吧。成年人的父亲,竟然这样跟儿子计较起来。
其实政老应该明白,后天教育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抓周是在巧合太多并不能够说明什么。
只是于贾政而言,有贾珠一个这样的嫡长子在前,即便宝玉这个儿子再怎么难得,因为珠玉在前,期待太高,宝玉再怎样好,都是不够好。
这对父子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大概有三段。
其一是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节,宝玉才情压众,其中自然有众人礼让之嫌,但宝玉也有得意之语,可见读书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而这一节里,宝玉题“曲径通幽”时政老虽道
“不当过奖他。他年小的人,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
却是笑着说的,可见心里也有得意。及至后文,宝玉妙语,依然得见政老“点头微笑”。可见对于宝玉,政老心里还是疼爱着的。但是到后面,还是不时出言批评,许是露了太多疼爱,觉得不可娇惯了宝玉,才又严词以对吧。
其二便是著名的宝玉挨打。这一节,政老是真动了气,宝玉是真挨了打。“不肖种种”一一数来,“大承笞挞”板板重手。这其中政老的想法也在暴怒之中表露无遗:
“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劝解!明日酿到他弑父弑君,你们才不劝不成?”“倒休提这话!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我已不孝;平昔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不如趁今日结果了他的狗命,以绝将来之患!”
此处种种,竟让人觉得政老与宝玉非是父子关系,宝玉仿佛是一个物事,或是一个用来做什么的工具。在那样的社会那样的环境里,所谓“三纲五常”,大概就是这样吧。
其三便是父子相别之时。
世间所有的父母子女,都是一场缘分,只是不知是善缘孽缘。贾政与宝玉这一场,到头来终是个空。宝玉终于应试中举,人却遍寻不见。
父子再见时,却是诀别:
“写到宝玉的事,便停笔。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贾政尚未认清,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迎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宝玉。贾政吃一大惊,忙问道:“可是宝玉么?"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贾政又问道:“你若是宝玉,如何这样打扮,跑到这里?”
宝玉,缘何你到这里,缘何与他成为父子?你不知道,他也不知道,寂静无声的大雪也不知道。白雪茫茫斗篷红艳,留一个离去不回头的背影,一串相反方向的脚印,这对父子最终越走越远。
(四)情与爱
宝玉身边围绕着太多女孩子。
书里面,宝玉与宝钗结为夫妻,而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宝黛才是一对。说来有趣,宝黛二人的情意我竟是在别的途径得以确认的。
昆曲交响乐《红楼梦》里,宝黛初见的唱词是“怜花人梦里唤醒春晓 此番红尘里相逢一笑”,听到这一句时竟忍不住落下泪。滚滚红尘茫茫人海,原来在这样的年华里遇见才是最好的年华;舞台剧《贾宝玉》里,重返人间的宝玉知晓一切事情,因而想要逃离这个世界,在那一刻,他想带走的人,是黛玉。想要一起走的人,必是最最牵挂的那个人。
宝玉对众姐妹的情意不必多说,便是对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丫鬟,也是礼敬有加。如平儿理妆一节,宝玉一番相助后的心理活动是:
“宝玉因自来从不曾在平儿前尽过心,且平儿又是个极聪明、极清俊的上等女孩儿,比不得那起俗拙蠢物,深以为恨。今日是金钏儿生日,故一日不乐。不想后来闹出这件事来,竟得在平儿前稍尽片心,也算今生意中不想之乐,因歪在床上,心内怡然自得。忽又思及贾琏,惟知以淫乐悦己,并不知作养脂粉;又思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姊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俗,凤姐之威,他竟能周全妥贴,今儿还遭荼毒,也就薄命的很了。想到此间,便又伤感起来。”
宝玉这样的富贵公子,这样去考量一个丫鬟的处境,想要去为她“尽一尽心”,谁说他不通人情世故?他的人情世故、聪明练达恐怕是对值得的人吧。
至于宝玉和晴雯之间,故事就太多了。他为她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她为他病补孔雀裘。她被逐出贾府,他去看她,她濒死之际,留下指甲和贴身小袄给他以作想念。及至她走了,他悲痛之情付诸笔端,洋洋洒洒一篇《芙蓉女儿诔》,却无奈还是“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陇中,女儿命薄!”晴雯之于宝玉,有着深刻的不同寻常的意义,晴雯在宝玉心里的分量,也比袭人要重上一些吧。否则也不会在她离去之后一再思念,一再为文。
多情公子多牵念,刘姥姥信口开河讲的故事也让宝玉记在了心里,还让焙茗去寻踪觅迹。悲探春远嫁、感邢岫烟身世、惜妙玉被劫……他对女孩子们的心,有怜惜,有疼爱,有敬畏,却从始至终,如此干干净净。
(五)其他
虽然是主角,也有考证派认为贾宝玉的原型是曹雪芹本人,但是曹公在塑造人物时并没有一味地营造“主角光环”,宝玉也有不足之处:顽劣调皮有之,愚钝邪恶有之,虚伪丑陋有之,是一个形象丰富立体的人物。
而在影视作品中,最经典的无疑是欧阳奋强版的贾宝玉,真真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2010年版的《红楼梦》由于小彤、杨洋分别饰演,尤其喜欢杨洋的表演。他所出镜的后半段剧情是贾府逐渐败落之际,因而哭戏较多,彼时看得特别心疼。尤其值得赞赏的是《芙蓉女儿诔》一节,泣泪俱下诵读全篇,看得人为之感伤。马天宇版的贾宝玉未曾看过,却也觉得形象上也是极其适合的。而舞台剧《贾宝玉》中,何韵诗的反串也是潇洒帅气,赋予贾宝玉不一样的灵魂与气质。再早些年时候,林青霞和张国荣也曾经饰演过贾宝玉,看剧照上的王孙公子,便觉得宝玉就是这样的,令人见之忘俗,过目不忘。
好的演员真的可以成就一个角色,那些金玉一般的人物,也是世无双。
【本篇完成于2016年4月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