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这样的秋天”从心底冒出这样的话,我正骑着自行车从平坦的路上,风从我的耳旁吹过,每次过马路时候,外甥总是提醒一句“你看好路啊!”
人啊,总是要长大的!外甥长大了,懂事了!虽然我想要和外甥说一下自己考了60分的事情,想一下还是算了吧!我总是惦记着60分也不行啊!想要得到他的安慰,事实上,分数能表明什么?与人的生命成长而言,60分就像一个浪漫的句子,浪漫写在了美好的秋天里。呵呵,人生里有无数个感动和惆怅,期许和失望,无论怎么样,我依然觉得,依然相信我不能是一个失败者,的确也不是!
刚刚好,午后的阳光爬进我的窗前,看见了视频号文质老师分享得程锐刚老师分享的写作经验。我听见他说和自己有些相似,自己有些意外。值得注意的是,优美的环境里一定有更多的灵魂的共鸣!
人不能总是失败,那怎么办?我去浙江大学听了《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研究》,我是那种永远知道自己水平的人。经验主义会根据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去断言是真的。理性思维是会推理的。好好理解自己的水平是重要的,不要沉浸在感觉,情绪之中,这才是重要的!

于是,我从理性思维出发去分析“为什么会考了60分?”
从客观原因上分析,读《教育的目的》是艰涩的,晦涩的,难懂的!这也说明经典的不是容易读的!
从主观能动性上讲,第一次阅读《教育的目的》是在昏暗的医院的长椅上,当时父母正在针灸治疗腿部和身体的不适,我盯着手机,一读到底,我似乎想一口气读了下去。读一会儿文章,进去看一下父母身体的状况,再过一会儿,再去看一下,等待父母的身体感觉舒适,我早就忘记了自己究竟读了些什么!
第二次阅读《教育的目的》,当时女儿正在练功房练习舞蹈,我直奔主题,抛开第一章节,直接阅读第二章节,自己的想法是我要完成这次作业,我更是把作业当成是为了完成所谓的任务。可以说,我直接引用原文内容,一字一句读下来,难懂的地方,慢慢读,慢慢理解。容易的地方一笔带过。自己的女儿练功结束了,我也轻松一点,我也欢欣鼓舞了!我完成了一项任务!
第三次阅读是在理性思维地基础上,为什么我的分数低于上一次,说明一个问题,我的阅读再一次处于浅表水平。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不要急于完成所谓的任务。慢下来,品读经典!
郝晓东老师发在群里一段话:“《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中也有对怀特海理论的详细阐述,不论是读过还是未读过,建议再重新阅读,一定会有新的领会。学得透彻比学得多,更重要。网师课程是一个系统,彼此联系贯通,需要不断回头读。这种回头读,有两重收获,一起重新理解了过去学过的知识,二是理解巩固了当下学的知识。”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引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这是文章封面的一句话,就这一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
比如,我为什么会学习新网师?之前无论是自我折腾也好,自我雕塑也好,最为重要的还是是自我的发展之路。
谢云老师曾经说:“阅读可让我们拥有双倍的人生,写作,以文字记下曾经生活的点滴,或许会让我们有数倍的人生——因为文字的铺陈,我们的生命得以延展,拓展,厚重,甚至熠熠闪光!”
我再次重《教育的目的》,我读到,“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于树木来认识树林?”
听过自己昨天说的“害怕麻烦就是最大的麻烦”,品读经典就是要放下麻烦,认真品读,我不知道今天我是不是和自己的麻烦握手言和,我认为,当我再一次阅读经典,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感觉自然会很不一样!
我认为,回头读还有第三个作用,除了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还有一个就是理解自己!
虽然我没有在群里说话,但是我认为,并不是每一时刻都会理解书籍的文字,我们时常会陷入词语的丛林里,我们也会漂浮于局部的理解之中,当我们再一次奋力的过程,我们理解的就不一样!
与己言欢,真难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