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习发现优势、发挥优势的课程,同时也在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
优势课程的大概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而从小到达,我们自己以及身边的绝大多数人,都已经习惯于盯着自己以及别人的缺点,而无法看到并肯定自己及别人的优点。
比如,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语文考了全班第一,喜滋滋的回家跟爸妈说,可是爸妈并没有表扬,而是严厉的问题,语文第一有什么用,数学为什么那么低
我们习惯了被不断支出不足和确定的环境中长大,以至于我们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不敢肯定自己的优势和成绩,将很多精力盯在自己做得不足的地方,不停的补短板。
而要知道,很多成功的人士,都只有一两项优秀的地方,其他很多都不足,可是他们一直在自己优势的地方下功夫,不停的强化它,发扬它,从而凭借这一两项优势取得成功,因为现在这个社会,不足是可以通过与人合作来补齐的,而自己去补短板既花费时间,还容易受挫。
优势课程里的很多理念,我后来发现跟《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很相似,比如,关注优势,跟书里关注影响圈,而不是关注圈的概念很类似,比如优势课程里通过发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底层价值观,与书里以原则为基础,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方向很相似。
也确实优势大学发起人崔璀是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爱好者,她很早就看过这本书,并且看过非常多心理学和管理学的书籍,连我特别爱的个体心理学的理念也是从她的课程中知道的,我后来也看了不少相关的书籍,了解了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
最近看的很多心理学和成长相关的书籍,很多概念都是想通的,比如人际关系中的合作原则、真诚、同理心等,只不过读的人不同,理解和消化之后得到的知识又各有不同。
经过课程学习和看书思考,再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可以很明确的知道,我有非常高的共情力,何谓共情力,就是在跟人接触的时候,能够非常容易感知到对方的情绪和需求,很容易被别人的情绪影像,容易对别人表现出同情。
同时因为不理解自己的共情力其实是自己的一个优势,所以很多时候我在被它困扰,而没有正确应用它,因为当我感知到对方的负面情绪的时候,我没有能力应用个体分离的方法,区分这是对方的情绪,而我需要通过对方的情绪,感知到对方的需求,从而给出自己的建议,做到不被对方情绪困扰。
以前在家里跟妈妈相处的时候,一旦她有情绪,我就能够立刻感知到,自己也跟着情绪不高,变得不爱说话,自己躲起来。现在结婚之后,跟婆婆一起生活,婆婆也是个很容易有情绪的人,好像当妈妈的都这样啊,干着最多的活,发着最大的脾气。
在学优势课程之前,一看到婆婆有情绪,就会不自觉的心情不高,其实只要稍加思考,就知道她心情不好的原因,我怎样回应,她的心情就会好一些。
可是因为从小到大已经习惯了,面对负面情绪,就心绪烦躁不能仔细思考,并且明明知道对方情绪差并不全跟自己有关,可还是会把所以的问题揽在自己身上,营造一个受害者的身份,不停的在心里强调,她不开心,就是因为她觉得我没有帮她做饭,没有帮她拖地,你看她嘴里说着家里的活不是只能女人干的,可是只有我没有帮忙的时候,她才会心情不好,她儿子们不干活的时候,她就不会情绪那么大啊,她就是为了把坏情绪演给我看,逼迫我帮她干活,越是这样,我越是要反着来。
好啦,这样一来,关系越来越糟糕,我情绪不好就找老公吵架,一家人鸡飞狗跳,毫无幸福感可言,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婆婆负面情绪背后的想法,都是我臆想出来的啊,这样一家人冷冷淡淡,不和谐的生活,真的是我心目中期望看到的生活吗。
情绪就像魔鬼,一出现就难以控制,就像之前的我一样,明明知道不对,情绪的小怪兽还是会出来作天作地。
学完课程之后,我知道,能够感知到对方的情绪变化,是我的天赋啊,我应该要学习如何使用它,在婆婆唠叨、有情绪的时候,我会在心里跟自己说,先听听她说什么,想一下,我想要什么,多问几个问题,如果自己确实是心里不舒服,又不知道她要什么,就直接问。
比如有一次,我让老公把被套拆下来,让他先放一边我晚点去洗,可能也是我没有说明白,他直接卷起来就拿去洗衣机,婆婆在客厅看到了,就大声说,放到洗衣机之前被套的链子要先拉起来,家务活要学者做。
我在房间里听到,顿时就觉得她这话是说给我听的吧,第一感觉就是她的意思是我平时不干家务活呗,好生气,然后又想着,她或许就是跟老公说的吧,让老公学着做,或者是说给我们两个人听的也可以啊。
我就直接问了,“你是说让我学着做家务活吗?”婆婆就说,“不是,我跟你老公说,不管男的女的都要学着做。”
这样很快,事情就说开了,接下来我也没有感觉到心里多不舒服,婆婆也没有对我有多大意见,放在以前,我可能就是觉得婆婆就是在说我啊,心里一直想着,在跟她说话的时候,也会不自觉流露出不愉快的表情,影响接下来的相处。
在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时候,书中讲到一个概念积极主动,作者认为,人是可以根据原则,选择自己回应外界刺激的方式的,我们活在一个满是比较和指责的环境中,可能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被比较中长大的,我们也难免会面临指责
我们应该怎么回应呢,可能就是会被外界影响,就说我吧,从小内向不爱讲话,经常被亲人朋友拿去跟身边一些活泼可爱,会说话的小朋友比较,以至于长大了,我都会时不时在心里跟身边的人比较,总是盯着别人优秀的地方,看着自己不足的地方,自卑胆小。
再比如指责,不爱跟人打招呼,就会被家长指责,干点小事干不好,也会被家长说,长大了特别害怕做错事,特别担心会被别人说做不好,束手束脚。
我这是典型的,被外界刺激牵着鼻子走,看到这本书,我感觉抓住了救命稻草,从小到大都没有人这么详细的支出过我的这个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只有之前婆婆唠叨,我就上心的时候,老公说过,很多话不要放在心上,她只是想说出来,并没有太多别的指责我们的意思。
可是他这么说,我也听不进去,看到书上详细剖析才觉得很有道理,当对方拿我跟别人做比较的时候,我应该做的是,清楚的知道我的优势在哪里,我的能力在哪里,对方拿我不足之处跟别人擅长之处做比较,本就是不对的,我又为什么要在意,我可以怎样回应呢,一是不予理会,继续按自己的步骤处理自己的事情,二是可以肯定别人的优秀,也表明自己优秀的地方在哪里,说明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之处和不足,这种比较毫无意义。
面对指责应该怎么应对,首先要弄清楚,对方说的对不对,是不是确实是有些事情是自己做得不足,这个认下来,并表示接下来怎么做,对于说的不合理,不对之处,可以不予理会,或者说明真实情况。
这里说的不予理会并不是嘴上不说,心里记挂着,而是真正的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对方对自己表现出的抱怨和不满,那是对方自己的情绪,是对方需要负责解决的人生课题,我不应该去参与,有能力安抚就安抚,如果没有能力就任由他去。
这里就讲到了课题分离的概念,即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负责的人生课题,我们需要弄清楚,哪些任务和情绪是别人的,哪些责任是自己的,不要把别人的焦虑、情绪、责任背负在自己身上,我们需要做的只能是给对方安抚、建议,而不能替别人焦虑、替别人完成任务。
网友评论